钧窑。是宋瓷五大名窑之一。均窑有唐均,宋均,金均,元均,明均之分。钧瓷与其他瓷器一样,由陶器演变而来,是对陶器的继承和延续。根据考古发现和对现存古钧瓷的研究,古代钧瓷的器型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日用生活器皿类器型,另一类为陈设类器型。有的专家认为,以碗、盘、碟、炉、鼎等民间日常用器为主的俗称民钧。与此对应的,是以花盆、洗、尊、瓶等为主的造型,俗称官钧。官钧瓷器,造型大雅,窑变美妙,被认为钧瓷中的珍品。流传于世的官钧瓷器十分稀少,主要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美国弗利尔美术馆、哈佛大学赛克勒美术馆等处。世界范围内公私收藏的官钧瓷器仅有百余件,弥足珍贵。
藏品介绍
中文名称:天青釉玫瑰紫葵口三足洗
英文名称:Azureglazerosevioletsunflowermouththree-footwash
类别:瓷器
规格:一件(直径16Cm,高约8Cm,重克)
品相:美品
洗是古代专门用来洗毛笔的一种文房用具,“天青釉玫瑰紫葵口三足洗”:外壁釉色具备传世钧窑玫瑰紫釉色特征,乳浊感明显,施釉较为匀厚、滋润,洗内天青釉呈色稳定,蚯蚓走泥纹明显,是经典的北宋均窑器,北宋钧窑葵口洗的珍贵之处在于,它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北宋钧窑瓷器之美,又体现了宋代工匠高超的制瓷技艺。
底部施以古铜釉护胎,有如古铜一般十分古雅,三足为蝙蝠足,阴刻蝙蝠纹,蝙蝠头为凸出部位,为底足,由于蝙蝠谐音‘福’故有有福之意,而寓意吉祥的瓷器深受市场喜爱,为讨巧之物。
此均窑葵口洗,边缘波浪起伏,细看有六个较为尖锐的点,为六葵瓣花式,口略撇,浅腹薄壁。棱角含蓄,器身随沿起伏,圈足微外撇。造型古朴大方,钧窑,是在柴窑和鲁山花瓷的风格和基础上综合而成的一个瓷器门类,在宋徽宗时期达到高峰,其工艺技术发挥到极致。无论是呈色还是各种纹理的表现,做到利用窑温控制窑变和色泽的呈现,后世至今无人能仿造。宋代受理学的影响,反应在瓷器上就是规整对称,特别是北宋官造钧瓷,不论文房用具或大型祭器都严格遵守这一原则。其势沉重古朴,釉色厚重夺目,造型端庄大气,历史悠久的风格传承至今。放大镜观察,蚯蚓走泥纹,用气泡一个个串连一体呈立体的爬行状,青蛙卵纹包裹卵核一摞摞正欲孵化而出。独特的牛血纹,釉色深红暗沉,杀气腾腾,庄重威严。北宋官窑钧瓷的发色和纹理大小和分布,都难以做到人为控制而恰到好处,是北宋瓷艺的最高工艺水平的体现。这批钧瓷工艺早已失传,而窑址也随冰冻积水而下沉。“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可见当时钧瓷产生的轰动效应。
钧窑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它不仅造型端庄沉稳,而且釉色古朴凝重,变幻莫测,尤以玫瑰紫、海棠红、火焰青、鸡血红、鹦哥绿等多种窑变釉为其他窑口所不及。钧釉有高温一次烧成,也有二次烧成,第一次素烧,出窑后施釉彩,二次再烧。钧瓷的釉色为一绝,千变万化,红、蓝、青、白、紫交相融汇,灿若云霞,这是因为在烧制过程中,配料掺入铜的氧化物造成的艺术效果,此为中国制瓷上的一大发明,称为“窑变”。出窑后由于灼烧和干燥使开片与非开片之间的釉形成与众不同的花纹,早期釉上有显著的牛毛纹,盛期则多为离合状态的条纹和粗如滴露的泪痕,以及蟠曲蜿蜒的蚯蚓走泥纹,这也是均瓷的重要特征之一。
上图明显看到了蚯蚓走泥纹特征,此特征为典型的北宋均窑特征。
喜欢瓷器的人都知道,作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钧窑烧制的瓷器以釉色艳丽多变而著称。北宋的钧窑非常名贵,自古以来就有“黄金有价‘钧’无价”、“纵有家产万贯,不如钧瓷一件”的说法。
这件北宋钧窑乳钉鼓式洗上腹部的釉层上,有一些纹路弯弯曲曲,就像蚯蚓在泥土中爬行后留下的痕迹,专家称其为“蚯蚓走泥纹”。“蚯蚓走泥纹”是北宋钧窑瓷器的主要特征之一。因为钧窑瓷器釉层较厚,素烧过的坯体在施釉后,会产生裂纹,经高温烧制时釉料发生流淌,填平裂纹,这样就形成了“蚯蚓走泥纹”。“蚯蚓走泥纹”是北宋钧窑瓷器的一个显著特征。北宋灭亡后,中国的制瓷中心南移,钧窑开始走向衰落,这一工艺也几乎失传,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54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