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短视频凝聚向善力量

  9月5日12时52分,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地震发生时,雅安一家幼儿园的老师正聚在一起就餐,看到情况不妙,她们集体起身,不顾个人安危,纷纷冲向幼儿午休室,将孩子们抱起,领到室外安全地带避险。记录她们逆行身影的短视频,在新媒体平台广泛传播,屡屡刷屏,赢得网友们的热情点赞:“瞬间泪目。为人师表的楷模!”“这是一群多么负责的好老师。”“看了几十遍,人世间的美好,莫过于此!”

  现在网络空间中像这样让人感动不已的爆款短视频还有不少。比如,7月19日上午10时许,浙江桐乡民泰村镇银行工作人员沈东刚从外面回到单位,发现对面小区楼上有个小孩掉了下来,重重砸在二楼广告牌上。他赶紧跑到马路对面。差不多同时,同事陆晓婷也发现异样跑了过来。两人紧急联系专业救援力量,没想到孩子突然往地面滑落。沈东当即把手机往地上一扔,和陆晓婷一起伸手接住了孩子。由于救助及时,小女孩安然无恙。

  事后,回答为何在那个关键瞬间徒手接住坠楼女童时,沈东说:“当发现她的那一刻,我就已经下意识决定要去救她。这是一种内心深处的、根深蒂固的思想,可以说是一种不用决定的决定。我相信人性本善,更相信是成长过程中我的家庭、学校、工作、社会环境塑造了内心这样一种善的信念。”

  当前网络空间诸如此类旨在传递善意的短视频,成为感动人心、凝聚力量的一股暖流。古人云:“交善人者道德成,存善心者家里宁,为善事者子孙兴。”善于家乃兴旺之本,善于国乃治国之道。善作为一种精神动力和品德,不仅能修养自身,维系亲情、友情和爱情,让陌生人之间建立美好的情谊,还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繁荣稳定、创造人民的美好幸福生活。

  数据显示,十年来,国家先后授予个集体或个人“时代楷模”称号、人全国道德模范称号,表彰个“最美奋斗者”,发布个“最美人物”,评选个“中国好人”,大力营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浓厚氛围。这些先进人物都是在各地域、各行业弘扬善念和注重善行的代表,他们的非凡经历与动人事迹,是网络短视频的重要题材来源和   作为依托网络技术而生的新兴艺术形态,网络短视频已经成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伟大民族精神的一支重要力量,特别是成为扬善的一个重要载体。网络短视频在扬善的过程中呈现出传播主体多元化、传播角度生活化和传播速度瞬时性等显著特征。

  网络空间的开放性为网络短视频创作主体的多元化与全民化提供了便利,任何人都可以在网络寻找鲜活案例以挖掘“凡人善举”,经过网络曝光后放大群众身边的“微小感动”。普通大众利用移动智能终端来记录生活,许多自媒体账号通过随手拍摄的短视频来传递柔软、感人的向善言行。传统媒体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阵地,在引领社会舆论、传播正向信息、展现时代风貌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除网络新闻报道外,传统媒体纷纷入驻短视频平台,通过发布向善短视频以达到引领社会风气的效果。

  网络短视频在扬善的过程中一般不采用宏大叙事的方式,而是在内容上体现出日常生活叙事的特征。通过创作生活中用心向善的作品,让一位位充满时代感、饱含正义感的好人走到前台,意在引导人民群众成为道德建设的主角和正能量的传播者,通过发挥榜样的作用,为全社会树立道德标杆,让大家从感动者转变为传播者,甚至成为实践者,从日常生活做起,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营造出浓烈的向上向善氛围。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短视频传播向善力量跨越了地理空间的束缚,压缩了传播过程所需的时间,传播者可以通过随拍随传和现场直播等方式,零时差投放给任何一个网络用户,受众也能在第一时间获取相关内容。

  当下网络短视频与人们的生活、生产紧密联系、相互贯通,成为全民创造、全民参与、全民消费的新型大众文艺。在融媒体传播语境之下,抓住受众的注意力是增强传播效果的关键。网络短视频在扬善的过程中不仅注重选好故事,还综合运用多种艺术手段,使作品具有审美格调和感染力。

  网络短视频通过截取网友拍摄画面或监控画面,将人物放置在画面中心位置,重要内容使用“放大镜”效果,让局部画面更加清晰并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再将呈现的视频剪辑成适配手机屏幕的竖屏格式。在语言上,标题除了概括事件外,还点赞表明态度,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视频中的字幕用简洁明了的关键词,描述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和结果。在音效上,根据短视频短而快的特点,通常选取昂扬向上、节奏感强的背影音乐,有时再加上采访对象的同期声,营造出现场感和实证感。有的短视频动画作品,根据防疫期间医护人员的真实故事改编成小动画,以记录勇敢可爱、充满善意的逆行者形象,给“大白”的一举一动配上卡通动画的音效,展现出医护人员的热情和活力。

  网络短视频扬善注重情感渲染,追求情感共鸣。情感是人类的本性,是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精神寄托。要想文艺作品有影响力,需要在受众心里构筑事、理、情、美的多元空间,用有温度的身边故事,消除抽象概念的真空感,通过价值、情感与受众建立起内在的连接。网络受众除了可以通过点赞、转发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态度,还可以通过发送评论特别是即时弹幕,与不同时空的受众一起交流感受与心得,从而获得情感沟通的满足感和认同感。

  (作者:连子强、张佳蕊,分别系华侨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光明日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292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