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8激光 http://m.39.net/pf/a_9184903.html
微书写到一定程度后写的不是文字和技巧而是情怀微书是什么通常来说小于三毫米的毛笔汉字是我国书法艺术的一种......
在锦绣之州,有一位微书艺术家,成就斐然。他身高公分、体重90公斤,这份高大壮硕似乎与微书创作很不协调,在“反差萌”的背后,让我们探寻主人公曹利新成长的故事。
所有的成功都不是来自偶然,从小注定和书法有缘。经常深夜苦练,跋涉耕耘,是他生命的永恒。
曹利新,年生于锦州市一个普通工人家庭。在没上小学前,他不怎么和小伙伴玩耍,却喜欢去邻居家看一位擅长书法的老者“笔走龙蛇,铁划银钩”。这位老者的书法深深吸引着他,常常忘了回家。那时,家人也纳闷,为什么他像着魔似的往邻居家跑。曹利新上小学之后,无论是铅笔、钢笔,还是毛笔,用起来都比较有灵性。有一年,学校开了书法课,写完书法作业,老师认为他是“描”的,不是“写”的,不给他打分。解释之后,老师让他当场重写了一份,赞赏之后给了95分。
而后的岁月,在书法世界里,曹利新就是自己刻苦练习,自己领悟真谛。家里条件不是很好,曹利新和父母住在一间小房子里。半夜,灵感来了,也要书写。点开大灯,家里没有桌子,就在大柜上练习,连累父母也休息不好。买不起宣纸,就在报纸上练习,曹利新四处索要报纸。墨是买最便宜的墨块,砚台是邻居资助的。他研墨的水平很高,都是从最初的时候练出来的。
年,中国书画函授大学锦州分校开课了,利用每个周末进行授课。3年里,曹利新系统地学习书法理论、书法技艺、篆刻、装裱……毕业的时候,书法作品荣获分校一等奖。在单位里,曹利新先后当过操作工、班长、调度、白班班长……有时在单位做工作记录、写理论笔记,即使胳膊累得抬不起来,也无怨无悔。逢工友结婚、遇到春节,都是他最忙的时候,婚联、春联,一直写个不停。就这样,工作上兢兢业业,吃苦耐劳;书法写作,甘于跋涉,前景看好;为人低调,乐于助人……
年,在镰刀斧头旗下,曹利新光荣地举起了右拳。走过春夏秋冬,送走深夜迎来黎明,跋涉,耕耘,是曹利新生命的永恒。
拜师学艺,开启微书之门。不断研练、领悟,久久为功,在“微”世界里做出“大文章”
一次偶然,曹利新发现在鼻烟壶里可以进行微书创作。他开始查阅资料,探寻微书的起源。微书早在西晋卫垣的四体书势中就有记载:“灵帝好书,时多能者,而师宜官为最则一字径丈,小则方寸千言。”无疑,师宜官是中国见于史书记载最早的微书大家,其后以微书成名者寥若晨星。通过学习,他得以领略微书之精妙,微书使有限空间承载更多的内容;他惊叹于之方寸之间的广阔与大气,折服于毫厘之间的精彩和写意。
似乎冥冥中的注定,通过朋友介绍,曹利新结识了微书艺术大师关柏春,并被收为弟子。有了名师指导,他的微书之路走得更加顺畅。其实,这条路走得非常艰难苦涩。当时,曹利新的书法已经有了自己的风格。在这个基础上,进军微书之路,困难重重。最初,他尽量把字写小,但写得不像样,字形不美,笔画不丰满,手也不听使唤。有的时候,竟产生焦灼的情绪,甚至想到放弃。
每每遇到这种情况,曹利新就反复抄写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的一段话:“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一遍,二遍,三遍……心逐渐沉静下来。别人能做成的事情,我也能做成!“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这句话,刻在心间,付诸行动。随着时间流逝、光阴更替,曹利新对微书创作越来越有所领悟,也越来越有所突破:书写时需宁神静气,腕随心动,意在笔先,每一笔画、每一点都一丝不苟。经过长期的习练,字越写越小,字形越练越美。朋友们在放大镜下,看到他的笔锋笔韵清晰可见,真正能体现书法的韵味和美感。
随着不断跋涉耕耘,曹利新又进行尝试创新,使微书艺术再达高峰。在鼻烟壶里可以创作微书,那么是否可以将汉字融合其它材质进行创新呢?于是就进行了长时间的尝试,在奇石、瓷器、紫砂、贝壳、长卷、手卷、微书画、扇面等材质上,都被他统统“霸占”了。最喜以辽西地区独有的距今已有一亿三千多万年的黑白相间的树化石作为微书的载体,在上面创作微书作品,自然的灵性与书法的精妙浑然一体,别具风韵,也更能呈现出立体象形的互为映射的艺术效果。在创作时,需摒弃杂念、宁神静思、谋篇布局往往意在笔先。比如要在化石上完成一件好的作品,就必须与化石培养感情。一块树化石拿来通常会在家里“住”上一段时间,每天都看上一段时间,哪一块化石适合写什么内容,又适合写在什么位置,灵感有时会在一瞬间迸发出来。“对话”时间最长的一块树化石,长达一年之久。
经过十多年对微书技艺的探索,曹利新尤以魏碑笔意进行书写微书,此体点画刚劲,结体古拙,奇趣盎然,雄强而不失秀雅,精工而不流于板滞,形了他自己独有的整峻厚重的艺术风格。量的积累成就质的飞跃,成功紧紧追随跋涉而至:有作品被中国观赏石协会永久收藏,有作品先后荣获第五届辽宁工艺精品“文化节文化创意设计奖”银奖、辽宁省工艺美术文化产业博览会“工匠部落”杯金奖、“《中国石谱》首发·《宝藏》十年纪念·赏石精品展”铜奖、“深圳·金凤凰”工艺品创新大赛金奖、“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银奖、第十五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金奖……
此时,曹利新已经成为中国观赏石二级鉴评师、辽宁省工艺美术师,也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也有一些人拜曹利新为师学习微书,但曹利新往往先教他们书法和古诗词。他说,微书,微是形式,书是本质。流于匠气的微书操作,培养不出有灵魂的微书人。
为了获取更多的微书载体,也为了寻找更好的创作灵感,年8月,曹利新开启了微书红色情怀之旅。沿着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人、第一代领导集体以及红军、八路军、解放军战斗过的路线,沿江西瑞金、福建长汀,经福建、江西、广东、广西、湖南、贵州、云南、四川、甘肃、宁夏、陕西等地一路采风而行。尤其是在井冈山、韶山、橘子洲头、遵义等地,更是感慨颇多,开襟张目。10月,推出了红色情怀主题微书展,以饱满的热情和独特的艺术视角,讴歌了领袖和将士们的革命精神。
展览成功后,曹利新一头扎进书房,开始精读《毛泽东文选》(以下简称《毛选》)。“通过采风创作,使我对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人的伟大业绩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我认为,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毛泽东更具有思想性、传奇性,也更具有可写性。尤其是再次学习《毛选》之后,我对毛泽东及其思想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我深深地意识到,毛泽东是比孔子、洪秀全、孙中山更具有正确思想的人民领袖,是比华盛顿、彼得大帝还要风光的民族英雄,是比拿破仑、克劳塞维茨还要高超的军事家。他的思想比其他众多的古今中外的伟人更具有人民性,是全党全军全国人民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这些认识,增强了他书写《毛选》的坚定意志和决心。
心动不如行动。年,曹利新在宣纸上写下第一笔,开启了这项壮举。工作和创作的矛盾明显突出起来。本职工作要干好,创作微书又不能放弃。唯一的办法是向自己挑战、向时间挑战。他每天一回到家就操笔对纸,进入自己营建的创作氛围。台灯下,强烈的创作激情促使他笔耕不辍。正如他所说的:“创作需要才智,更需要勤奋,然而对我这样的人来说,需要的是更多的汗水……”曹利新说:“微书需要在强光下创作,创作者精力要保持高度集中,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毅力,对身体和心理都是不小的考验,年复一年下来,身体有点吃不消。”为了克服身体不适,也为了能坚持写完《毛选》最后一笔,他给自己制订了严格的作息时间。每天清晨4点30分起床,利用两个小时完成5公里慢跑与规定数量的仰卧起坐。午休时间、下班以后,全身心投入到《毛选》创作中去。有时写得实在累了,就上床躺一会儿,并定好15分钟闹钟,铃声便是冲锋号,克服心理惰性,挑战身体极限,一骨碌爬起来继续写。
斗转星移,披星戴月。呕心沥血,五载砺剑。记不清多少个不眠之夜,记不清多少次周身寒彻,顽强的毅力和恒久的拼搏,即将叩开成功的大门。截至目前,微书创作《毛选》只差页,大致需要个小时,计划于11月完成。该长卷计划书写米,每幅长24.5米,宽0.25米,共计近万字。通篇字如鱼卵,篇篇之间配以印章打破紧缩感,难乎其微,妙在其巧,贵在体小而量大。选用魏碑笔法书写,形成了独有厚重的艺术风格。
曹利新说,年轻时有一个愿望,这一辈子要做成一件让自己佩服的“事儿”,无关名利,无关他人。微书《毛选》,也许正是他活过半生找到的那件“事儿”,为此付出什么,都无怨无悔。书写《毛选》后,他对共产党、对社会更加热爱了。同时,计划为社会为他人做点实事,带动周边的人捍卫正能量;把志同道合的人组织起来,共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泰戈尔说:“天空不留下鸟的痕迹,但我已飞过。”
责任编辑: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