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白癜风QQ交流群 http://cgia.cn/news/chuangyi/1669928.html
接着说西周书法,说完王室作器,我们接下来读第四节小节——
诸侯国的金文书法
西周早期,周王朝采用分封制,分封制商代已有,实际上,所谓的“分封制”就是古汉语“封建”的原始含义,古文献中之“封建”说的就是“分封制”。分封制被周王室沿用,周王室分封的对象有三类:王室后裔、商的遗民以及立功的将士。
(周王室的分封对象)
分封的目的,当然是让他们在全国各地方施行分区管理以辅佐周王,被封的“诸侯”在“封国”内继续分封,通过这种方式的逐级分封,下级对上级承担缴纳贡物、军事保卫等义务以保证王室的强大,拱卫王室,由此王室也对各诸侯国及其子民进行有效控制,从而加强其统治。周初的分封国大致如下图:
(周初分封诸侯国)
周王室作器纪事,诸侯国上行下效,当然也有自己小地域内作器需要(其作用与王室作器相同)。
所不同的是,由于以上分封制的原因,各诸侯国金文书风(即所谓的“四方之风”)不可能像周王室作器一样汇聚高水平的书法家和工匠并带有“王者大雅”之风,这决定了诸侯国金文的风格必然具备地域性、跟随性、多样性,并呈现出稚、拙、质、朴以及某些“俗”的特征。书中举例如图:
(3-4.11)
(3-4.12)
(3-4.13)
因此,这一节我们没必要纠结作者所举的样本拓本不够清晰,所选作品不够知名,没有杰出的精品,我们要注意的,是这最后的一段话:
“篆引”秩序建立于王室作器的题铭当中。……“四方之风”的“俗”所显现出来的书法观念、审美标准与能力、技艺水准等,均与王者之“雅”有距离。换句话说,对于王室作器题铭,“篆引”秩序属于原生的,对于诸侯国作器,它却是衍生的,存在差距是一种必然。诸侯国作器中那些不登大雅之堂的作品,大都属于原生的。
因为“原生形式以创造性为主导特征,衍生形式多出自模仿,艺术作品的价值在于前者。”所以,对于诸侯国金文要分别看待:以他的创造性作品开阔眼界,开拓思维;以他的模仿性作品当作镜鉴,检查自我。
西周甲骨文与墨迹
先说甲骨文
西周显然是有甲骨文的,年在山西洪赵坊堆村,年在陕西长安张家坡,年在北京昌平白浮村西周墓中,年在陕西周原等多处。其中以周原所出数量最多,岐山县凤雏一地就发现甲骨多片,其中有字的片。西周甲骨文最大的特征是文字书体纤小,需用五倍放大镜才能辨识清楚,简直可以称为“微雕”,是我国书法和微雕史上的一个奇迹。
严格来说,现在我们发现的西周甲骨文并非都是周代遗物,因为文王期甲骨,当商王帝乙、帝辛之世,大约与殷墟卜辞“黄组”同时,它应当算“商代周地甲骨”。当然也有周武王、昭王时的甲骨,这些文字则大约与前面我们讨论过的西周早期金文书法时间相当。
(周原甲骨放大图)
西周甲骨文字太小,需要放大镜才能看清,如下图:
(西周甲骨文字放大后的效果)
左侧的图片是放大15倍的效果,右则是放大23倍的效果。关于西周甲骨文的入门知识,可以参考李学勤先生的《古文字学初阶》一书。
(李学勤《古文字学初阶》封面图)
这里有个问题,西周甲骨文为啥这样“微小”呢?我们可以大概猜想一下原因:1、在商王朝的强势统治之下,农耕文明的周人只能谨小慎微地进行自己的占卜和文化活动;2、神职人员或占卜人员要保持自己的“知识特权”或保有其“神秘性”的需要;3、因为政治、军事原因的保密需要。
不管怎样,西周甲骨文因其文字微小且样本不多,它对于历史学及文字学或许价值巨大,但对于书法史的价值却微乎其微,因为讨论其甲骨的材质属性,则有商代甲骨为最好样本,讨论其文字样式属性,则西周金文更有价值。
再说墨迹
如作者所说,“了解一个时代的书法风貌,墨迹至关重要,它可以帮助人们对其他类型的作品风格、美感等作出准确的判断和说明。”因为,其他类型的书法作品,多是经过“后期加工”的,即经过美化修饰或审美加工的。
说西周墨迹,典型的代表作品是河南洛阳北窑出土伯懋父簋上的三个字,如图:
(《伯懋父簋》实物图片)
墨迹在簋的内底侧下方,如图:
(《伯懋父簋》上的墨迹)
即便是放大也看不清楚,只好把它放大,摹写出来:
(墨迹仿本)
我们可以看出这三个字笔画中肥而首尾出锋(即所谓的“中粗端锐”),有明显的波磔。“白”顶尖而下圆,中间横笔微带弧曲;“懋”字笔画起止锋芒毕露;“父”字左笔露锋向下疾行而又弯钩向上锐收,末笔藏锋而重捺轻收,有较强的装饰意味,可以看出书写者行笔从容自如的笔意。
这里提到的书体变化值得一提,实际上就是三条线索:
(父字书体演变线索)
第一条线索实际上指的是“隶变”的过程;第二条线索指的是象形装饰文字到金文大篆再到小篆的转变过程;第三条线索指是古文(大篆)的规范过程。
,我们看春秋战国(东周)的书法。
(之15,部分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版权方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