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风采一日尽览来看中国历代绘画大系

潮新闻记者乔韵鸥曾福泉

开展5个月,这场文化盛宴依然火爆。

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自年9月29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亮相以来,深受观众喜爱。国博数据显示,疫情影响逐渐结束后,“大系”成果展在一月中旬迎来观展热潮:春节7天长假共接待观众3.5万人次,此后观众量更以每周近50%的速度增加,周末预约观展名额往往提前数天爆满。据统计,近一个月来每日观众均在1万人次以上,经常可达到1.5万人次左右。

在各大社交媒体平台,“大系”成果展话题度一直居高不下。观众纷纷留言——“庞大、震撼!这是所有看过《#盛世修典#》的人都会发出的感慨!”“只闻其名未见其貌的画作都能在此看到,更辅有细腻的解读,让人拍案叫绝!”“沉浸在两千多年的水墨丹青中简直太治愈了!”

千年风采,一日尽览。记者日前再次走进国博,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感受被传世瑰宝的华美神韵所激荡起的文化温情,记录下“大系”成果展的一天。

观众在国博观看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国家博物馆供图

“我这是三刷了!”

初春的北京,早晨温度只有个位数,但期待着观展的人们已经从不同方向往国博赶来。上午9时,国博入口处人潮涌动,等待进馆的观众已经排起长龙。

“我就是专门为看‘大系’来的。用你们年轻人的话说,我这是三刷了。”外地赶来的王女士手里握着一份“大系”成果展宣传册,她在离国博不远的一家宾馆开了3天的房间,只为能把这个展览仔仔细细看全了。“时间宝贵,我每天巴不得刚开门就第一个进来。”她说。

记者发现,队伍里像这样二刷、三刷的观众比比皆是。“大系”成果展是国博近年来占地面积最大的展览,展陈总面积约平方米,三大版块集中展出余件历代绘画精品的出版打样稿档案,涵盖了先秦汉唐、宋、元、明、清历代重要画作,以图像、文字、视频、新媒体等多元展示手法呈现出来,斑斓宏富,让人目不暇接,值得反复品味。

“大系”成果展在党的二十大前惊艳亮相,原拟年11月底即结束,之后国博决定延长展期,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继续展出,并持续到5月份。王女士为这个决定点赞。“去年因为疫情影响不便出门。过了年我特意给国博打电话问这个展什么时候结束,听说延续到五月,我特别开心!”

观众在国博观看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潮新闻记者乔韵鸥摄

在党和国家一个个盛事喜事的重要节点,“大系”成果展向世人全面展现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崭新气象,彰显出文化精品传承保护利用的现实意义,不断凝聚增强历史自信、文化自信的强大力量,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国博策展工作部有关人员告诉记者,饮誉中外的汉学家与艺术史家包华石教授不久前即和夫人一起来看展,仅宋画部分就细细观看了一个上午,赞叹“这个项目贡献太大了”!

“‘仓储式’展览带来海量信息,各种先进科技的融合应用提供独特的沉浸式体验。‘大系’成果展以其深厚的文化价值,源源不断吸引着观众,我们衷心希望全国更多观众看到这场展览。”展览策展人说。

“这种久违的幸福感难以言表”

来到“大系”成果展,在美国从事服装设计的关女士与一个“老朋友”——《摹张萱捣练图》惊喜重逢。

早年参观波士顿美术博物馆时,关女士第一次见到这幅宋画名作,职业的注意力和对故土的眷恋之情交织在一起,画中对唐代仕女们捣练、织线、熨烫等动作的生动描摹深深刻印在她的脑海。

“到国博看‘大系’展早就列入了我这次回国的计划事项。”关女士说,“去年就想回来,但受疫情影响跨国不易。好在没有错过。”

春回大地,活力重燃。对许多人来说,到国博看“大系”展,成为重拾“诗和远方”生活理想的第一个目的地。

放大2倍的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长卷灯光特效图旁围满了观众,甚至有人拿着放大镜凑近观看笔墨细节。

这幅作品的真迹现藏于故宫博物院,已有千年之寿,年全卷展出时引发了故宫排队打卡潮,但几乎没人有时间驻足细看。

如今,现场观众能够将《千里江山图》一览到底。人们沿着灯箱漫步,仿佛每个人都可以和另一个时空的王希孟来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

观众在国博观看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资料图片

记者见到了专门从河北赶来看展的潘阿姨,她放慢脚步,生怕错过每一个细节。

“《千里江山图》里有人吗?”一个6岁左右的小女孩突然问妈妈。还没等一旁的妈妈反应过来,潘阿姨和蔼地接话说:“当然有啊,你看画里的林间和小船上,都藏着小小的人呢。”

“真的有,妈妈你看。”小女孩兴奋得小手比划着。

潘阿姨告诉记者,自己从小便喜爱书画,尤好山水,但直到退休之后才真正开始入门。“如今来到博物馆,置身‘大系’展览,我觉得我的生活回来了,热爱回来了,我的希望也回来了。”潘阿姨的眼角闪着泪光,“这种久违的幸福感真的难以言表,很满足。”

“看懂每一幅画的精髓”

午饭时间,展厅里依然有不少观众穿梭来往。

在“汉唐气象”展区,美术工作者邓女士正在给身旁的朋友及孩子们讲述《敦煌星图》里的故事:“你看这幅画非常有意思,古人把不同的云朵形状用笔描绘出来。”

去年“大系”展刚开幕时,邓女士就在展厅里泡了一整天。“国庆假期观众极多,我都是从人墙后踮起脚看画的。”她说,“今天和朋友一起第二次来,发现不少上次没看过的画作,看过的画里也能找到新的趣味。趁着中午人相对少一些,再多转转。”

观众在国博观看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资料图片

在书法展厅,北京市民王女士正仰着头寻找苏轼的笔迹。她大学读的是物理专业,疫情期间,突然对人文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现在一家人都在练习书法。她说:“下次带老公孩子一起来看展,利用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提升自己。”

“常看常新,觉得来几次都看不够。‘大系’展给大家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机会,体验精神愉悦的极致享受。”邓女士告诉记者,自己要更透彻地了解这些伟大艺术作品背后的故事,看懂每一幅画的精髓,这样才能更好地将中华优秀文化传播出去,传承下去。“这既是我现在的本职工作,也是一份责任。”

“班里一半同学都来看过展”

临近闭馆,记者准备结束一天的采访时,发现不少家长和孩子还没有要离开的意思。

一对母女正围在清代郎世宁的《嵩献英芝图》前小声讨论着。这幅画中有苍松、雄鹰、灵芝、山石、流水,色彩丰富,有属于郎世宁风格的鲜明、绚丽和浓重。

“画里的水流和花朵绘制的太逼真了!”上小学四年级的仪瀞舟赞叹道。她特别喜欢绘画,在学校经常绘制手抄报。这次观展,许多目之所及的作品,可能都会成为她下一次创作的灵感和借鉴。

“我们是从赤峰来的。在网上搜索到了‘大系’在国博有展出,特意赶在开学前带孩子来看看。”仪瀞舟的妈妈说。

观众在国博观看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资料图片

国博策展工作部有关人员说,经常能在各个展厅里看到孩子们背着画夹,席地而坐观摩名画。2月28日,北京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中国传媒大学等高校近名师生专程来看展,开展中华传统文化美育教育活动。“当看到偌大的青绿画卷在靛蓝的展厅中静静陈列时,我被深深地震撼了。华贵明艳的色彩、壮阔秀丽的山川……我感觉那是一种独属于中国人的浪漫,是一种雄壮又沉静的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生邱天留下这样的感触。

“唐朝人喜欢将骏马的鬃毛修剪成瓣状当装饰,分成三瓣的马就叫三花马,五花马就是五瓣……”北京市民刘先生指着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中的马儿,给读初三的儿子讲解历史知识,男生认真地在本子上记录着。

“疫情一过就开始预约,好不容易才约到合适的时间段,没想到近半年过去这个展览依旧这么火爆。”刘先生说,儿子班里一半以上的同学都来看过“大系”成果展,“你去看国博看画展了吗?”已经成为同学间交流的热门话题。

“通过看展我了解到,全世界还没有一个国家能像我们这样,把自己国家的古代绘画体系完整梳理,再把散落在世界各地的瑰宝影像收集起来集中展示,让大量珍稀图像文献又活了起来。”刘先生说,希望孩子们都能来看看千年丹青里描绘的中华大好河山,开阔心胸,熏陶心灵。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706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