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顺凸透镜成像的教学思路与逻辑从何处

一、撇开凹透镜学凸透镜

几乎所有的中学教材,都是将凸透镜、凹透镜放在一起描述的,从学习上看,这是一种"对比学习法",从教学上看,这是一种"比较教学法"。将两者放在一起并列学习的优点,是方法论上的优点。这样做的的缺点也很显著,破坏了学生思维的一致性。在概念建立的初始阶段,不应该进行"对比学习"。将两者放在一起并列学习的缺点,是学生实际学习时产生的缺点。因此,我在介绍透镜的形态和基本术语时,撇开了凹透镜,先了解、深化、理解凸透镜,把凸透镜翻个底朝天后,再去学习凹透镜。讲义正文如下:阅读材料来自人教版教材,"平透镜焦距无穷大"供资质良好的学生理解。讲义中涉及到的课外知识,我都打了星号,可以略过,目的是为资质良好的学生提供思考空间。讲义正文的填空来自年杭州中考真题,学生填11也是可以的。中考只要求最小刻度为1mm的普通刻度尺的估读,其余测量仪器,可以"所见即所得"。"光路的可逆性原理"作为光学中为数不多的可以在初中学习的原理,应当有较高的地位。思考题的2问对应一种凸透镜的常见设问:如何利用凸透镜获得平行光?回到浙教版教材,其实根本没有给透镜的光路图(也就是说,有关透镜的光路图绘制不属于杭州中考命题范围),只介绍了平行光会聚在焦点,更没有介绍焦点发出的光会聚成平行光,这是依赖"光路的可逆性原理"额外得到的结论。随便写点课外阅读材料,培养兴趣用。二、从虚像开始学习凸透镜成像

浙教版教材直接从实验开始学习凸透镜成像,人教版教材从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开始,先介绍一些生活"常见"的光学仪器成像情况,再引入实像、虚像的对比学习,最后才用实验对成像规律做探究和总结。

浙教版的内容设置对学生要求过高,人教版求全,照相机和"投影机"根本不常见,学生现在见到的投影、相机掺加了太多的电子系统,人教版教材对两者的光学成像介绍脱离学生生活实际。

初中生唯一熟悉的凸透镜成像,只有正立、放大的虚像(放大镜)。

讲义正文如下:

我在介绍放大镜时,先从生活经验出发(是真正存在的经验,不是想当然的经验!),得到一种成像情况,再从原理出发,介绍像的虚实。物距和像距分拆在不同的成像情形中介绍,避免混淆。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后,"对比学习法"才有意义。三、从何处学习"凸透镜成实像"

对先前已经学过的"像"做好分类和对比后,再学习凸透镜成实像,会容易一些。

虽然照相、机投影的主要光学原理是凸透镜成实像,但不能用它们作为实像的引入,它们的原理太复杂了!老式的纯光学投影机也很难见到了。

最好的例子,就是从"凸透镜"中看远处的物体,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像。这是每一个学生都能做到的事情。

讲义正文如下:

讲义中出现的"倒立缩小的像"很容易复现,学生拿着放大镜随手一摆就能看见。这才叫"生活经验"和"生活中常见的情况"。

为实验做知识储备。

其实《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应该要改成《验证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在实验中根本不能获得物距、像距的范围关系!

供学生选读,培养模型思维。(点光源、线光源我是在平面镜成像、小孔成像中系统介绍的,属于旧知识,此处的主要难点是,寻找S2的像时画的第二条光路原理超出了初高中的范围)

四、继续为实验做铺垫

仅知道凸透镜可以成倒立、缩小的实像还不够完成探究实验,需要补充一些看似"理所当然"的理论知识。

讲义正文如下:

像距是比较抽象的物理量,在放置光屏前并不能获得,需要从原理上对它做出一定的解释。

这个栏目来自年杭州中考光学实验的最后一问:

本条目的思考为实验扫清最后一个障碍。解决与光屏有关的问题后,就可以讲解实验了!

不同版本的教材对此实验的叙述都不尽相同,个人认为最合理的是华师大版(宁波市用)。

为了与中考保持一致,我选用浙教版的叙述,更改一些语序,使实验步骤更易读。

最后的阅读材料供数学基础好的学生理解。

以上,是我编写的讲义逻辑介绍,欢迎提出批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111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