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明代的泥料大概是40目左右,壶身表面比较粗犷,即便是不用放大镜也可以清晰地看清楚小颗粒状的云英。
二、调砂比较少,砂粗而散,且工艺相对比现在比较粗糙。
三、砂壶整体比较重,而且那是制壶更看重壶的形体,作品都是比较的素、单调。
四、壶嘴大多在壶身的上部、中部相接,流嗉(su)较小,壶把的上下粗细变化大,形状变化不是很多。
五、只在壶底落款,壶身大多是素的,没有刻绘,直到明末天启、崇祯年间,陈用卿开创了壶身草书落款,但诗词书画还是没有。
六、完全使用甲子纪年,例如时大彬的葵花壶底款就是“万历丁酉春”
七、烧制过火、欠火的现象比较多。
(所谓嗉,就是壶流根部鼓出的部分,形似鸟类喉咙下方有暂装食物作用的嗉囊,壶流嗉的作用是加大流根部的截面,让出水更爽,更顺畅)#紫砂壶#
时大彬葵花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