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和它的影,真正意义在哪

有时候真的没有办法分清《影》是回归了电影本体还是超脱了电影本身,《影》和它背后的“影”就像当年的《英雄》一样,身上注定带着一种文化符号和产业导向。文/庞宏波《影》所有的东西都是中国的,中国的画面、中国的音乐、中国的人物,对对,最重要的是中国的魂。几个月前,乐创文娱的CEO张昭曾用这么一段话来形容《影》。其实对于张艺谋来说,拍摄一部“很中国”的电影并不显得稀奇,甚至说丝毫不意外。但是在《长城》之后,“很中国”和“张艺谋”本身就有太多值得解读但又难以解释的丰富含义。从《影》的“水墨画风”到邓超的“一人两角”,临近上映的《影》依然再猛烈的传递“传统文化”的核心卖点。但《影》真正的核心是什么?它又是如何诞生的?电影之外的价值是什么?每一点,都足够的有趣,也足够的有料。纪录片对准幕后英雄,除了感动之外的价值在哪?从年有了剧本创意开始,到年正式开机。最多时达到人的剧组统一运转,其中大量的工作人员都成为了落在片尾字幕上的“幕后英雄”。“替身”,或许《影》和《张艺谋和他的“影”》算是对这个含义的完整诠释。虽然为电影拍摄纪录片已经不再是第一次,但《张艺谋和他的“影”》准备登上大银幕,走入院线。这无论是《一代宗师》还是《一九四二》的纪录片,都没有实现过的。它的意义已经不仅仅是宣传本身,既然是一部院线纪录片,那么这部纪录片就不能只是简简单单去记录《影》的拍摄流程,它必然有它的独特之处。在乐创文娱CEO张昭看来“这部纪录片是让那些真正的幕后英雄走到了台前,让人知道电影行业不是只有某某某,而是有很多平凡但爱电影的人。”相比“冰冷”的电影,更真实的人和事足以让纪录片酝酿更大的情感传递,对于电影的帮助是巨大的。例如副导演“想家的眼泪”、“死士魔鬼般的训练”、“现场特效被集体diss但认为这里是天堂的热爱”、“邓超体重速减速增的记录”以及“导演为了效果不惜一切的执拗”。纪录片是冷静的、客观的,但在这里却是热血的、主观的。这是为电影拍摄纪录片最大的不同,它的“第一视角”带来的冲击力打破了纪录片的传统桎梏。但记录电影诞生的纪录片,除了感动以外,最重要的是重塑。一是重塑电影诞生的种种细节,为电影进行一个补充。二是提炼电影诞生的方法论,为其他同类型电影提供一个解决问题的参考模版。这两个意义,可能远远高于感动本身。每个人都清楚《影》是水墨画风,那么它为什么是水墨画风,又是如何实现水墨画风的,这显然是纪录片传递的重要信息。年,艾秋兴发掘了《影》的文本,从而勾起了张艺谋多年的“替身梦”。从拍摄《归来》时接触剧本,到最后确立东方美学的整体风格,再到后期拍摄实施类似于国画的美学呈现,纪录片都进行了全方位的记录。在上映期间,《张艺谋和他的“影”》更像是电影的“参考资料”,对于电影制作上的疑问可以在纪录片里寻找答案。与此同时,例如“雨神”张涛如何根据不同的镜头、景别来“造雨”,又是许多类似电影面临的相同困境。那么,这部纪录片就不仅是感动,而是学习借鉴的一个模版。从《英雄》到《影》,中国电影工业化建立的关键是什么?年,那部在人民大会堂举办首映礼的《英雄》拉开了中国商业大片的时代大幕。随后,中国电影市场翻了数倍,成为了紧逼北美的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其实近20年的时间里,中国电影在好莱坞电影体系的冲击下,一步步变得规范化和系统化,这是肉眼可见的成长和进步。例如在《张艺谋和他的“影”》中有跟随张艺谋20年的厨师,也有合作十余部作品的剧照师,剧组人员的基本稳定,保证了电影本身的稳定输出。在纪录片里,张艺谋对于电影的偏执体现的淋漓尽致。例如在竹林因为拍摄角度不同而体现出的差异,让导演大发雷霆。但美术指导马光荣还是带着人连夜赶工。这位在《太平轮》、《胭脂扣》、《杀破狼2》等电影里与多位名导合作过的“资深”电影人,虽然嘴上喊着“死了”,但还是以结果为考量的第一标准。不过纪录片里,最令人深刻的莫过于死士。从“妩媚”的身段联系到特殊的造型设计,再到位了拍摄特写一次次扎在水中拍摄,都体现了最普通的电影人敬业的态度和对电影本身的热爱。遗憾的是,最终因为时长受限死士的特写镜头被全部删掉,但从纪录片映后交流来说,死士是集中度最高的。在这个中国最真实最普通的剧组里,每一个人身上体现出的超高素养和专业程度让纪录片呈现出了足够大的魅力。尤其是在如今资本寒冬的特殊时期,纪录片所传递的匠人精神无疑是对电影产业的一个提振。但好莱坞工业体系的建立,除了剧组本身的专业外,还在于剧组的“精神”。好莱坞大量动作场面的拍摄,除了借助CG特效外,现场实拍也是很重要的一环。而好莱坞尤为注重对于剧组人员的保护,安全系数极高。在《影》的剧组里,无论是健康环保的血浆,还是为了保护演员安全,石板路铺好拆掉降低角度,都体现出了中国电影成熟剧组所具备的专业潜质。毕竟中国不少剧组,至今仍有安全事故发生。而顶级剧组的协调性、安全性、专业性,对于中国电影产业化的建立本身就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传统文化”和张艺谋,为什么分不开?我就想拍摄一个东方的,不带一点西方东西的电影。其实从《影》立项开始,这部电影身上的目光就从没有减少。反而因为是张艺谋,让这部电影身上放了更多的放大镜。张艺谋想拍东方美学,并不稀奇。无论是《英雄》还是《满城尽带黄金甲》,甚至是更早之前的《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都将东方美学体现的淋漓尽致。甚至大色块冲撞产生的色彩,在专业电影院校里被当作一种范例进行研究。在目前的中国导演里,张艺谋绝大多数电影本身就带有强烈的东方色彩。在张艺谋看来,第五代成长起来的导演是拍民俗民风起家的,他们对于传统文化不是一种猎奇式的捕捉,而是一个寻根式的探索,这是第五代导演的一个群像特征。而此次《影》,张艺谋无疑走向了一个极端。他要纯粹的“东方”,画面变成了黑白国画风、音乐变成了全部的民乐独奏,包括在人物造型、道具以及置景方面,甚至是镜头尽可能采用固定实拍镜头,都是在刻意强调“东方”。有趣的是,最先将这个剧本递给张艺谋的是外国人艾秋兴,而最终呈现的却是一个地道的“东方电影”。而上一次,同样由外国人提供电影创意的是《长城》,上一次张艺谋尝试的是好莱坞。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更让张艺谋身上的争议加重。刻意的东方,反而被刻意的看待。但张艺谋的偏执,不仅让东方美学得到了呈现,更在不断的摸索中寻找到了东方文化传递的核心。中国传统文化但精髓不是水墨也不是动作,而是“权谋”,骨子里的精神内涵是传统文化的核心。所以,《影》这部电影的主题是最东方的,替身本身就是权谋最直接也最容易被忽视的表现方式。张艺谋一直隐藏的“替身梦”,或许就在于他对于“权谋”的理解和感悟。他不是在《长城》后刻意强调东方的一种快速表达,而是在水墨动作之外渴望包裹关于传统文化里被人所可能忽视的“精神内涵”。不少人总是将张艺谋称为“国师”,而这一称号本身就是最典型的东方名词。人们见识过张艺谋对于东方美学的呈现,例如《英雄》;也见识过对于传统文化的表达,例如《大红灯笼高高挂》;同样也领略过对于中国人本土的人性呈现,例如《红高粱》。无论是第五代的创作源泉,还是张艺谋个人的创作风格,传统文化本身和张艺谋就是无法分开的,张艺谋需要传统文化;与此同时,传统文化也需要张艺谋,起码在中国电影导演行列里,能将传统文化进可能完整呈现的导演非常稀有。《影》的厉害之处就在于,一切都不稀奇但一切都很惊艳。东方美学不稀奇,但国画风的东方美学很惊艳;给电影拍摄纪录片不稀奇,但给电影拍摄的纪录片上映大银幕很惊艳;电影合作周边产品不稀奇,但提前开发,品牌联营很惊艳。当一个影视作品,成为了一个品牌又承载了一种文化的时候,这个影视作品的意义多少要超脱于实际结果本身。「悦幕中国电影观察」新媒体矩阵:今日头条

一点资讯

腾讯新闻

百度百家企鹅媒体

UC平台

搜狐新闻

新浪微博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702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