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公益爱心 http://news.39.net/bjzkhbzy/180130/6032465.html<
一把刻刀,一块玉石,72岁老人潘启慧坐在大方桌正中间,伏案雕刻。一分钟不到,刀尖触碰处,几行小字跃然石上。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这是《核舟记》的开头,讲述了一位微雕奇人。在重庆璧山,潘启慧也有如此奇巧之功。
璧山秀湖水街的非遗小镇,亭台阁楼式建筑,格外引人注目。潘启慧的“精微艺术馆”就隐在其中。馆内,摆放着潘启慧最引以为豪的四件宝贝。
这其中,有在20多厘米长的猛犸牙残片上,雕刻着甲骨文、金文、楷、行、篆、隶、草等余字的作品;有微刻中国历代名家幅书画;有唐诗宋词元曲;还有在长5.29厘米、宽0.24厘米的象牙上仿刻《清明上河图》全图,这份作品不仅荣获上海大世界吉尼斯之最,还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
潘启慧正在进行微刻最让他爱不释手的,是刻在一个不足巴掌大小的琵琶琴弦上的微刻作品——“琵琶行”。琴弦是4根15厘米左右的白头发,全诗加上落款,一共个字。
头发丝直径通常是0.07毫米,刻刀的刀刃宽度只有0.01毫米。“每一寸呼吸,每一丝脉搏跳动都会影响刻刀的力度和走向”,潘启慧说,这还不是该作品最难的地方,因为字体肉眼根本看不到,如何在安装“琴弦”时保证字体正面朝上,才最难,反反复复,4根刻字的白发“琴弦”被卸下又安上,“整整折腾了我3天。”潘启慧说。
有了第一次微刻琵琶作品的经验,潘启慧又开始谋划把“琵琶行”做得更加精美。这一次,他邀请到10位中国工艺品大师加盟,巧妙将燕京八绝中的景泰蓝、玉雕、牙雕、雕漆、金漆镶嵌、花丝镶嵌、宫毯、京绣等原材料融合到一件作品中,取名叫作《金弦微刻·燕京八绝·白居易琵琶行》。
“升级版”的《琵琶行》,头发丝被金丝替换,每根金丝琴弦长不及3厘米,粗只有0.1毫米,平均在1毫米的面积中刻6个字。只有在高倍放大镜的辅助下,才能看到极度微小的文字。
潘启慧专研微刻技艺潘启慧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专研微刻技艺,至今近40年。年,“大国非遗工匠”评选活动中,潘启慧的名字荣耀上榜。年,他又荣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潜心执著,微刻千秋。“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需要人们静下心来摸索与传承。随着越来越多的非遗技艺入驻璧山非遗小镇,希望这里将成为我们展示民族文化的一个窗口。”潘启慧说。
防控小贴士
环境清洁消毒人员如何做好个人防护?
建议穿戴工作服、一次性工作帽、一次性手套和长袖加厚橡胶手套、医用一次性防护服、防护口罩、工作鞋或胶靴、防水靴套、防水围裙或防水隔离衣等。
大家都在看
来源:重庆发布人民网重庆频道
记者:常碧罗曾慧颖
原标题:《重庆72岁老人:四根头发丝刻出一首《琵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