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专业工程内容和特点
1、工程概况
XX
2、专业工程特点
1)施工机械多样,且涉及大型机械设备、特种作业设备,存在安全风险;
2)土方工程量大,环保管理压力大;
3)某段时间内可能涉及多道工序施工,交叉作业多,施工管理要求高;
4)施工工期紧,劳动力和机械设备投入多;
5)基坑回填质量要求高;
6)隐蔽工程验收多;
7)对接部门多,工作协调量大。
二、编制依据
1、施工合同、监理合同及招投标文件;
2、地道工程施工设计图、技术说明等设计文件;
3、经批准的施工组织设计、地道工程施工方案;
4、监理大纲、监理规划;
5、建设单位及其它主管部门下发的文件及要求;
6、有关规范及验收标准:
1)《公路工程施工监理规范》(JTGG10-)
2)《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
3)《钢筋混凝土用热轧带肋钢筋》(GB)
4)《钢筋机械连接技术规范》(JGJ-)
5)《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
6)《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TG/TF50-)
7)《城市桥梁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2-)
8)《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9)《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18)
10)《钢筋通用技术规程》(JGJ)
11)《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
12)《工程岩体试验方法标准》等。
三、监理工作流程
四、监理工作要点
1、施工前准备
1)监理工程师应会同施工单位赴现场核对设计文件,参加技术交底。
2)检查施工单位施工机械、设备、人员进场情况及施工准备工作。
3)检查开工条件,并按有关程序审批开工报告。
4)监理工程师对钢筋、水泥、细骨料、粗骨料、水、外加剂、等材料按规定频率进行见证取样检测或平行检验。
5)审批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案。在混凝土施工一个月之前,施工单位应向监理工程师报送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监理工程师应对其进行抽检。如不合格,退回并重新设计、报批;如合格,则批准使用。
6)现场检查施工单位的拌和站(混凝土拌和、泵送、运送的机械设备、计量装置及运转)情况,环保措施,符合要求由监理工程师批准施工单位使用。
7)监理工程师按规定频率对混凝土强度进行见证取样检测或平行检验。必要时,还应进行耐久性(如抗冻性、抗渗性、耐磨性等)和混凝土的弹性模量试验检查等。
2、施工过程中监理控制要点
1)深基坑控制要点
(l)监理工程师应审批施工单位的施工方案,重点审查开挖范围、开挖坡度、支护方案、弃土位置、防排水、安全等措施。
(2)检查施工放样数据、基坑开挖方式和支护形式。督促施工单位对支护结构、周围环境随时进行观察和监测。
(3)当基坑开挖接近基底30cm时,监理工程师应到场检查,应避免超挖,土质基底不得采用大型机械开挖,石质基底不得爆破。
(4)监理工程师检查基底地质条件,见证检测基底承载力(标准贯入、触探仪检测)。
勘察设计单位对地基全部进行现场确认。当发现基础底面处于软硬不匀地层时,应由勘察设计部门提出处理方案。
(5)检查基坑平面位置、坑底尺寸、基底高程。
(6)检查基底处理和排水情况。挖至标高的土质基坑,不得长久暴露,扰动或浸泡。符合要求后,尽快督促施工单位进行基础混凝土或砌筑施工。
2)混凝土原材料控制要点
水泥质量控制要点
(1)常用水泥采用的国家标准包括:《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GB/T);《矿渣硅酸盐水泥、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及粉煤灰硅酸盐水泥》(GBl)。
(2)水泥进场时,必须按批对其品种、级别、包装或散装仓号、袋装质量、出厂日期等进行验收;其氧化镁含量、三氧化硫含量、烧失量、细度、凝结时间、安定性、强度等技术指标必须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监理工程师平行检验或见证取样检测,并检查产品合格证、出厂检验报告和试验报告。
(3)当在使用中对水泥质量有怀疑或水泥出厂日期逾3个月(快硬硅酸盐水泥逾一个月)时。监理工程师应督促施工单位再次进行强度试验,并按试验结果使用。
(4)监理工程师对现场使用的水泥与出厂合格证或试(化)验单标明的品牌、标号及批量进行核对。
(5)水泥出厂合格证经核查为不合格,或水泥复查试验结果评定为不合格时,该批水泥不准使用到工程中去。监理工程师应监督施工单位处理过程。
(6)钢筋混凝土结构严禁使用含氯化物的水泥。
粗、细骨料的质量控制要点
(1)拌制混凝土所用的粗骨料,应按批进行检验,其颗粒级配、压碎指标值、针片状颗粒含量应符合验标的相关规定,监理工程师见证取样检测,并检查试验报告。
(2)粗骨料中有害物质含量均应在限量或要求标准之内。
(3)拌制混凝土所用的细骨料,应按批进行检验,其颗粒级配、细度模数应符合现行《普通混凝土用砂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JGJ52)的规定;含泥量、泥块含量应符合验标的相关规定。监理工程师见证取样检测,并检查试验报告。
(4)混凝土粗、细骨料的材质和使用均应符合有关规定。
(5)对新选原料产地、同产地更换矿山或连续使用同一产地达两年的粗、细骨料应做选料源检验。检验内容包括颗粒级配、坚固性、有害物质含量和碱活性检验。
碱集料反应(AAR)问题的控制要点
(1)用于混凝土的水泥、集料和掺加剂等,应分别进行含碱量试验,尽量避免使用可能发生碱集料反应(AAR)的集料。当使用具有潜在碱活性骨料时,应要求厂方提供水泥中碱含量值,并选用碱含量符合要求的水泥。
(2)骨料不应含有可能引起碱骨料反应的无定形二氧化硅含量。监理工程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当怀疑含有可能引起碱骨料反应的无定形二氧化硅时,按规定进行检测,将代表性砂或石料破坏成标准粒度,制成标准水泥砂浆试块,以高蒸压养护后,测其变形,以膨胀量≤0.1%为限;
②在非含碱环境中,如果必须采用此类集料时,应按规范要求,选用含碱量小于0.6%的低碱水泥,并限制混凝土中的总碱量,对一般桥涵不宜超过3.0kg/m3;对于特大桥,混凝土中的总碱量不宜超过1.8kg/m3。在含碱环境中,不得使用此类集料。
(3)当使用具有潜在碱活性骨料时,监理工程师应检查混凝土中的总碱含量。
总碱含量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的规定和设计要求。检查每次混凝土配合比的总碱含量计算书。
拌和用水的质量控制要点
(1)监理工程师应检查拌制混凝土用水和养护水质,水质必须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拌合用水标准》(JGJ63)的规定;拌制混凝土宜采用饮用水,当采用其它水源时,监理工程师应检查施工单位的水质分析报告。
(2)当监理工程师对水质有怀疑时,应要求施工单位进行规定的各项指标检验。
外加剂的质量控制要点
(1)监理工程师对混凝土外加剂进行进场检验,其质量必须符合《混凝土外加剂》(GB)、《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等现行国家标准和其它有关环境保护的规定。监理工程师见证取样检测外加剂对减水率、凝结时间差、抗压强度比等指标,并检查产品合格证、出厂检验报告和试验报告。
(2)监理工程师检查现场存放外加剂状况;外加剂应分类分批存放,防止变质。
(3)掺外加剂对不同品种、不同厂家的水泥有适应性问题,必须经过试验,方能使用。
监理工程师检查试验报告,以确定外加剂的性质、有效物质含量、配制方法和最佳掺量。
(4)混凝土外加剂还应按有关规定执行。
(5)当允许掺用含氯盐类外加剂时,监理工程师应检查以下内容:
①在一般钢筋混凝土中,氯盐掺量不得超过水泥重量的1%。掺氯盐的混凝土必须振捣密实,且不宜采用蒸汽养护。
②处于干燥环境、常年有水或埋于地下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中,不得大于0.3%。
③处于干湿交替状态或常年空气湿度大于80%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中,不得大于0.12%。
④无筋混凝土中用热材料拌制时,氯盐掺量不得大于水泥重量的3%。用冷材料拌制时,氯盐掺量不得大于掺合水重量的15%。
掺合材料的质量控制要点
(1)监理工程师检查混凝土掺用的矿物掺合料,其质量应符合《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GBl)和《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粒化高炉矿碴粉》(GB/T)等现行国家标准的规定。监理工程师见证取样检测掺合料的细度、含水率、需水量比、抗压强度比等指标,并检查出厂合格证和试验报告。
(2)监理工程师应检查掺合料的名称、组分、各种特性指标,核查材质、最佳掺入量的试验报告单;掺合材料材质标准及合格条件必须符合有关规定。
3)钢筋原材料控制要点
(1)钢筋进场时,监理工程师应查验质量证明文件和试验报告,并核查钢筋的规格、品种与数量。
(2)质量证明文件为抄件(或复印件)时,监理工程师应检查抄件人、抄件(或复印)单位及其签字盖章情况、原件编号及存放处。
(3)对国产钢筋的机械性能试验,监理工程师应核查其屈服点、抗拉强度、伸长率、冷弯等四项技术指标。对进口钢筋,监理工程师应核查是否严格遵守“先试验、后使用”的原则,严禁未经试验就盲目使用。当国别不明时,除严格按试验结果确定钢筋的级别外,并注意此种钢筋不宜在主要承重结构的重要部位上使用。
(4)对于普通钢筋,监理工程师按验标规定的数量见证取样检测或平行检验钢筋的力学性能(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和伸长率)和工艺性能(冷弯)。
(5)监理工程师对进场钢筋外观进行检查;钢筋应平直、无损伤,表面无裂纹、油污、颗粒状或片状老锈。
(6)当钢筋的品种、级别或规格需作变更时,监理工程师应核对设计变更文件。
(7)对同品种、同规格的钢筋,发现出厂合格证与试验报告的机械性能有差异时,监理工程师应监督施工单位进行复验,复验不合格的钢筋不准使用,并监督其处理过程。
(8)钢筋降级使用或改变使用部位,以及退场情况,施工单位均应作具体明确说明,并经设计单位或监理工程师认可。
(9)焊接材料进场时,除必须有生产厂家的出厂质量证明外,施工单位应按现行有关标准进行复验,做好复验检查记录。若选用国产新型焊接材料,制造单位应另行研究相适应的焊接工艺,并经监理工程师批准后,方可投入使用。
4)钢筋加工及安装质量控制要点
(1)检查钢筋加工和焊(连)接操作人员上岗证,钢筋正式焊接前,应进行现场条件下的焊(连)接性能试验,检查合格后才能正式生产。
(2)检查并平行检验钢筋的加工质量,钢筋加工允许偏差应符合验标的有关规定。
(3)对于钢筋焊接接头,监理工程师见证取样检测钢筋焊接接头的力学性能试验。
(4)对于承受静力荷载为主的直径为28mm~32mm带肋钢筋应采用冷挤压套筒连接接头,监理工程师见证取样检测连接接头的力学性能检验。
(5)监理工程师见证取样检测闪光对焊接头的力学性能和冷弯试验,试件按每批抽取。
(6)监理工程师根据接头型式和钢筋直径检查焊接设备、焊接工艺参数。
(7)监理工程师应对钢筋接头的使用部位进行检查;钢筋接头应设置在承受应力较小处,并应分散布置;配置在“同一截面”内受力钢筋接头的截面面积,占受力钢筋总截面面积的百分率,应符合验标和设计要求。
(8)检查钢筋骨架的几何尺寸、连接位置、钢筋间距、弯起钢筋位置、绑扎质量、钢筋保护层厚度。
(9)多层钢筋之间应用短钢筋或使用特别的钢筋支架支撑,并且支撑不得直接支撑在模板上。
5)模板及支架施工质量控制要点
(1)检查模板及支(拱)架的材料质量、结构形式、安装尺寸。
(2)检查预埋件的规格、数量、尺寸、位置及安装牢固情况。
(3)模板安装必须稳固牢靠,安装过程中必须有防倾覆措施。支(拱)架结构应安装牢固,能抵抗振动或偶然撞击。
(4)模扳接缝应严密,不得漏浆。模扳与混凝土的接触面必须清理干净并涂刷隔离剂,严禁隔离剂污染钢筋。浇筑混凝土前,模板内的积水和杂物应清理干净。
(5)监理工程师应复核支架整体、杆配件、节点、地基和其它支撑物的强度和稳定检算资料。支架的支承部分,必须安置于可靠的基底(地基)上,并有足够的支承面积和防、排水或防冻措施。必要时,督促施上单位进行预压试验。
(6)监理工程师检查拆除承重模板及支(拱)架时混凝土的强度。拆模前应进行一组同条件养护试件强度试验,监理工程师检查强度试验报告或见证试验。
(7)拆除非承重模板时,应检查拆模条件及措施,避免混凝土表面及棱角不受损伤。
(8)监理工程师巡视检查模板及支(拱)架拆除过程,应注意:
模板及支(拱)架拆除的顺序及安全措施必须符合施工组织设计和设计要求,如设计无规定,应遵循先支后拆,后支先拆的顺序进行。
满布式拱架卸落时,可从拱顶向拱脚依次循环卸落;拱式拱架可在两支座处同时均匀卸落。
6)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要点
(1)在浇筑混凝土前,监理工程师应首先检查以下内容:
A、清除干净模板内的杂物和钢筋上的油污等。
B、模板应用水湿润,但不应留存积水。
C、地基面应清理合格,并应采取防、排水措施;地基面的处理要求:
①对干燥的非粘性土基面,应用水湿润;对未风化的岩石,应用水清洗,但其表面不得积水。
②在旧混凝土面上接灌新混凝土前,应对施工接缝面进行凿毛处理,凿毛应凿除松动的石子或松弱混凝土层并露出1/3粗骨料为宜,用压力水冲洗干净,使之充分湿润,不积水。
③混凝土浇筑时,宜先在基面或旧混凝土面上先铺一层厚约15mm并与混凝土灰砂比相同而水灰比略小的水泥砂浆(竖向结合面上可刷水灰比0.3左右的薄水泥浆一层),或铺一层厚约mm的混凝土(其配合比减少10%粗骨料),再浇筑混凝土。
(2)混凝土浇筑时的自由倾落高度不得超过2m。当自由倾落高度超过2m时,应有滑槽、串筒、漏斗等器具,或是通过模板上预留的孔口浇筑;在串筒出料口下的混凝土的堆积高度不应超过lm。
(3)浇筑混凝土前,监理工程师检查施工单位对模板及支(拱)架的交接检验记录。混凝土浇筑施工过程中,监理工程师应监督施工单位应对模板及支(拱)架进行观察和维护;发现跑模、变形等异常情况时,及时采取处理措施,并形成记录。
(4)监理工程师应旁站混凝土浇筑过程,检查内容如下:
A、混凝土振捣应符合施工规范的要求。
B、混凝土应分层连续浇筑,在前一层混凝土开始凝固之前,将次层混凝土浇筑完毕;
当下层混凝土初凝后浇筑上一层混凝土时,应按施工缝进行处理。施工缝的位置和处理应符合设计和施工技术方案的要求,并取得设计人员的同意。
C、混凝土运输、浇筑及间歇的全部时间不应超过混凝土的初凝时间。如必须间断时,其间断时间应根据环境温度、水泥性能、水灰比、外加剂类型等条件通过试验确定。
(5)混凝土捣实后24小时内,不应使混凝土受到外界的振动。
(6)当结构截面大于m2,在前层混凝土初凝前不能及时浇筑次层混凝土时,允许适当分段(块)进行浇筑。但应符合下列规定:
A、段与段间的竖向接缝方向应与结构截面尺寸较小的方向平行。
B、上、下两层中的竖向接缝应互相错开,在水平横缝和竖直缝上均应作适当的接榫。
C、结构横截面上的分段数目应尽量减少。
7)防水施工监理控制要点:
防水层施工
(1)混凝土基层表面处理
防水层施工前应对基层面进行验收,基层表面应平整,均匀一致,其平整度用1m直尺检查,空隙只允许平缓变化,且不大于3mm。
基层应做到坚实、干燥清洁、平整、无尖锐异物,不起砂、不起皮及无凹凸不平现象;过于光滑的基面宜用打磨机磨粗。
平面与立面家交接处的阴阳角均做成均匀一致的光滑圆角,圆弧半径不小于50mm。
(2)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的铺贴
混凝土基层表面处理完毕并验收合格后,方可涂刷基层处理剂,铺贴防水卷材。
备好防水卷材、基层处理剂、密封膏、打磨机、吹灰机、滚动刷、卷材铺展器等。
基层处理剂涂刷前要求基层应干燥,基层干燥鉴别的一般方法可凭经验肉眼观察,将1平方米的卷材覆盖在基层表面上静置2-3小时,若覆盖的基层表面无水印,即可视为符合要求。
涂刷高聚物改性沥青卷材基层处理剂,用量为每平方米不少于0.4kg。
防水卷材纵、横向搭接长度均不得小于mm,在已涂刷基层处理剂并干燥的基层表面,留出搭接缝尺寸。将铺贴的基准线弹好,按照基准线进行铺贴。
卷材铺贴采用机械烘烤设备热熔铺贴卷材,卷材铺贴应从一端开始,桥面横向由低向高顺序进行,烘烤卷材底面的沥青层及基层上的处理剂,烘烤要均匀,为保证卷材与基层的粘结,卷材热熔铺贴过程中,应边铺贴边滚压排气粘合,滚压工具采用15~20kg,1m长,直径为15cm的钢辊。
卷材铺贴到结构周边收口部位时,滚压后应有自然溢出的熔融沥青,采用刮板抹平密封收口。防水层铺贴完成30分钟后,即可浇筑保护层。
(3)防水层隐蔽前,监理工程师应进行防水隐蔽工程验收,重点检查防水层施工部位、构造型式、厚度、坡度和细部做法(表面平整度、卷材搭接宽度)。并检查防水层的表面质量,防水层的表面质量应达到涂层厚薄一致,卷材粘贴牢固,搭接封口正确。不得有滑移、翘边、起泡、损伤等现象。坡度平顺,排水通畅。
保护层施工
(1)浇筑混凝土保护层时,其施工工具、材料必须轻吊轻放,严禁碰伤已铺好的防水层。
(2)保护层施工采用细石聚丙烯腈纤维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小于40mm(其中通向站台四通口保护层厚度7cm),保护层每4m设置一道2~3mm深的断缝,当保护层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50%以上时,用聚氨酯防水涂料将断缝填实。
(3)检查保护层的表面平整度、分格缝平直及表面质量。应达到与防水层粘结牢固,结合紧密,厚度均匀一致。表面平整密实,不得有疏松、起砂、脱皮、损伤等现象。保护层表面裂缝宽度不得大于0.2mm。监理工程师用刻度放大镜检查。
8)基坑回填监理控制要点:基坑回填土之前,要求施工单位必须把坑内的积水和杂物清除干净。凡淤泥或含水过大或含有机物质过多的垃圾土一律不能使用。
回填土必须分层夯实,每层厚度要控制在按下表执行。
填土必须待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标号的70%时方可进行,并对称进行回填,设有支撑的基坑,在回填时,随土方填筑高度,分批自下往上拆除。严禁采取一次拆除后填土。
五、监理工作方法和措施
1、监理工作的方法
1)施工方案的审查与批准
地道工程开工前,要求施工单位及时编制施工方案,总监办将根据监理规范要求组织专业监理工程师对施工方案进行审查、审批。
2)过程检查和控制
施工过程中进行质量、安全、环保、文明施工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要求整改完善。
3)巡视检查
总监理工程师、专业监理工程师按照总监办检查制度进行巡视检查。总监理工程师每周至少巡视检查一次,专业监理工程师每天至少巡视检查一次。另根据施工进展情况增加主要施工现场巡视检查频率。
4)检验、检测与验收
对原材料、商品混凝土、进场机械设备进行检查、检验、抽检。组织分部分项工程的验收。
5)重点、难点工序控制
对基坑开挖、钢筋制作安装、混凝土浇筑等进行重点监控。
6)旁站监理
对混凝土浇筑进行旁站监理。
7)计量计价控制
建立计量计价台账,对合格的工程及时计价,对不合格工程一律不予计量计价。
8)签发监理指令、督促整改
总监办采用工程暂停指令、监理工程师通知单、联系单、罚款单等形式对施工过程等环节发现的问题签发监理指令,督促施工单位按指令及时整改。
2、监理工作措施
1)组织培训学习
总监办组织监理人员学习相关法律法规、验收标准、设计文件、监理规划、监理细则等内容,掌握地道工程施工安全、质量、环保、文明施工控制主要内容。
2)落实周例会制度
每周召开周例会,针对本周地道工程施工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措施。对需要限期整改的监理指令进行梳理,落实闭合制度。
3)加强监理人员考核
建立健全监理部内部工作制度,落实质量控制工作的监理人员和工作目标及职责,总监办对现场监理人员在岗情况、旁站情况等进行检查考核。
4)落实技术交底制度
对地道工程施工进行技术交底及安全技术交底,明确监理控制要点及资料签认要求。
5)做好准备工作
在正式施工前,要求施工单位做好施工准备工作,同时总监办组织监理人员熟悉设计文件、专项工程监理实施细则、监理工作程序等控制性文件。
6)组织专项检查
组织监理人员、项目部管理人员对地道工程施工对质量、安全、环保、文明施工等落实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对发现的问题下发监理指令进行整改落实。
六、巡视、旁站和抽检等计划
1、监理巡视
巡视检查是监理人员的一项重要日常工作。为更好的做好这项工作,明确了巡视工作的范围、内容和职责。
巡视检查的范围和内容:
1)施工过程中各作业面、各工序施工的巡视检查:
对于每天不同作业面的各道工序施工,监理人员在巡视过程中必须进行重点检查,及时指出施工单位存在的问题。当场能解决的及时在现场予以解决;暂时解决不了的,及时以指令、通知单等形式要求相关单位限期解决。整改完后,及时重新检查,尽可能将问题在施工过程中解决。保证各项验收工作一次通过,不留隐患。
2)对文明施工和安全管理的巡视检查:
在每天的巡视过程中,监理人员还需对现场文明施工和安全状态进行检查。主要检查以下内容:施工现场和钢筋加工场等随时做好清洁、整理情况,材料有序堆放,保持一个清洁有序的施工环境;施工人员有无违章作业现象;机械临时用电使用有无违章情况;特殊工种操作人员是否持证上岗情况;现场临边防护有无疏漏和损坏。
3)对现场施工人员数量和施工管理人员到岗情况的检查:
监理在巡视中对每天现场的施工人数要做好纪录,作为进度控制的一个重要分析因素。当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产生偏差时,及时要求施工单位调整人员数量或增加工作班次。在巡视过程中,还要检查施工单位的主要管理人员是否到岗、到位,并履行相应的职责,以保证施工单位自身的质量管理体系正常发挥有效的作用。
监理工程师在巡视工作中的职责:
监理工程师应每天至少巡视一次施工现场,对检查出的问题责成相关单位整改,并及时对整改情况进行复查,第二天应对每一天查处的问题再复查一遍,并做好记录。
巡视记录填写要点:
1)当天水文与气象概况:水位、天气、风力、最高、低气温等。
2)巡视的范围、主要工程部位、工序的内容
根据工程项目划分的填写当天施工的部位、施工工序和当天完成的主要工程形象(可定性或定量描述),并将当天施工进度与计划进度的比较(若发生施工进度拖延,应说明其原因);
3)施工质量、安全环保、施工工艺及主要数据的记录
混凝土施工及混凝土养护情况、路基及防护工程施工情况,施工用的机械运转情况,施工现场安全环保管理情况,施工单位有无违反批准的施工方案和操作工艺及技术规范情况、主要项目实测值、钢筋型号数量及间距、混凝土标号等主要数据。
4)发现的问题及处理情况
当天发现的施工作业中存在的质量问题及处理意见,下发通知、指令施工单位的落实与闭合情况。
5)其他情况
主要填写监理指示、指挥部或总监办领导在工地的检查情况;指挥部或各级领导来工地现场谈及的问题;当天与总监办领导和各级领导口头谈话摘要;达成的主要协议;工程量认证、工程设计变更、监理会议情况记录等。
2、旁站
旁站监理人员职责
1)检查施工单位现场质检人员到岗,特殊工程人员持证上岗及施工机械设备的准备情况;
2)在施工现场监督关键部位、关键工序的施工,执行施工方案及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情况;
3)对需要实施旁站监理的关键部位、关键工序在施工现场跟班监督,对旁站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应及时要求施工单位进行整改,做好旁站监理记录,保存旁站监理原始资料。
4)实施旁站监理时,发现施工企业有违反工程建设强制标准行为的,有权令施工企业立即整改;发现其施工活动已经或者可能危及工程质量,应当及时向监理工程师报告。
5)公平、公正的开展旁站监理工作。
旁站监理工作程序和要求:
1)根据监理细则内容向施工单位进行旁站监理工作交底,施工单位按照旁站的关键部位或关键程序,在施工前及时通知总监办,总监办根据工作内容安排相应旁站监理人员在预定时间到达现场;
2)检查施工单位质检人员是否到场,是否按要求对关键部位或关键程序进行检查,是否对出现的问题进行纠正;
3)在实施旁站监理过程,监理人员应认真履行旁站监理责任,跟班作业,及时发现和处理旁站监理过程中的质量问题,并如实准确地做好旁站监理记录;
4)旁站记录中应对施工情况真实、及时、准确、全面反映关键部位或关键工序的施工过程情况、质量保证体系运行情况等。
5)在旁站监理过程中如果发现施工单位违反强制性的行为,旁站人员有权责令施工单位立即进行整改,如果施工单位的施工行为已可能危及结构安全,旁站人员应及时通知监理工程师,监理工程师下达局部暂停施工或采取其他应急有效措施,预防质量隐患进一步扩大,并向总监汇报;
旁站记录填写要求
1)旁站监理人员必须认真填写本管理办法格式的旁站监理记录,字迹整齐,填写齐全;
2)旁站记录中记载的问题必须有处理经过和处理结果;
3)旁站记录中涉及业主、承包人或其他监理人员时,应写全名和职务;
4)旁站监理记录应全面反映旁站监理工作情况。
地道工程需要旁站的工序、部位
3、抽检计划
按照《公路工程施工监理规范》、《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监理计划》中要求的监理抽检项目、方法、频率进行监理抽检工作。(见下表)
地道工程监理抽检内容、频率
七、地道工程质量通病防治
1、塌方
①原因分析
A.基坑开挖较深,未按规定放坡,或者通过不同土层时,没有根据土的特性分别放成不同的坡度,致使边坡失去稳定而造成塌方。
B.在基坑两侧,堆放大量土方或施工便道距离基坑过近,在重力或者外力影响下使坡体内剪应力增大,土体失去稳定而塌方。
C.在地下水和地表水的作用下,由于排水、降水措施不当,一方面土层受水的影响而湿化,内聚力降低,另一方面由于土方的流失,在重力作用下失去稳定。
D.在挖方时由于操作方法不当出现掏空现象,使土体失去稳定。
⑵预防措施
A.根据土的分类,力学性质确定边坡坡度。一般情况下可参照“表2.5.2-1基坑的坡度参数”执行。
表2.5.2-1基坑的坡度参数表
B.采用机械挖方时,应根据不同土质,不同的坡度值,放出基坑边线,在挖方时要边挖边修坡,每次修坡深度不宜超过1m。
C.在坡顶上弃土时,弃土堆坡脚至挖方上边缘的距离应根据挖方深度、堆积土数量和土的性质确定。在任何情况下不得小于1.2m,堆土高度不得超过1.5m。
D.在受地下水、地表水影响的基坑,应根据不同深度,不同土质确定排水方法。当基坑深度大于3.0m且属砂性土,宜采用井点降水。降水深度掌握在基坑底以下0.5~1.0m。对深度不深的基坑可采用集水井直接排水持续不停进行,避免基坑被水浸泡。
E.人工挖方时,应该自上而下顺序进行,要边挖边修坡,每次挖方深度不宜大于1m,在将近1m时候就应该修整边坡。
F.基坑的底面尺寸应满足施工要求,一般应在基础平面尺寸外各边放宽0.75~1.0m,作为支模及开挖排水沟、集水井之用。当基坑底面尺寸不能满足满足需要,而采用修坡放大基坑底面尺寸时,坡脚宜用土袋堆砌,以维持边坡稳定。
2、围护基坑失稳
①原因分析
A.没有贯彻边开挖边支撑的原则,支撑不及时。
B.支撑结构不合理,在不适宜使用挡土板的场合使用了挡土板,或虽采用了钢板桩围护,钢板桩的型号偏小、入土深度不足而使钢板桩产生较大的变形或位移。
降水效果欠佳,或由于附近管线位移而导致漏水,影响围护结构的稳定。
外力影响围护结构的稳定。
②防治措施
A.基坑应根据不同土质、不同深度采用不同的围护方法。当采用钢板桩围护时,可参照“表2.5.2-2钢板桩入土深度参数表”执行。
表2.5.2-2钢板桩入土深度参数表
B.当基坑采用挡土板作为围护措施时,在挖土深度不超过1.2m时,就应进行第一道支撑,以后挖土和支撑交替进行,每次撑板高度一般不宜超过0.6m,若土质松软或下雨时更应及时支撑。
C.采用钢板桩围护时的首次挖土深度不得超过2m,在距地面0.6~0.8m处设头道支撑,以后每隔1m左右设一道支撑,支撑的结构与间距应符合有关规定。
D.摸清基坑附近管线情况,特别在影响范围内的上、下水管更应采取防止渗透的措施。
E.提高打桩质量,要求达到垂直、平整、直线性等质量要求。
F.严格控制开挖施工顺序,支撑位置挖出后,围檩及支撑必须随时安装完毕。
G.搞好降水措施,确保基坑开挖期间的土体稳定。
3、基坑泡水
①原因分析
A.连续不断下雨,使基坑内积水。
B.地下水位较高,降水效果欠佳。
C.排水不及时,进水量大于出水量。
D.基坑距离河、湖、沟、鱼池或者农田灌溉渠较近,在不断渗透情况下使基坑被水浸泡。
E.基坑挖好后,未及时浇筑垫层混凝土,使露坑时间过长。
②防治措施
A.雨季施工时,在基坑四周外0.5~1m处应设截水沟或挡水土提,防止地面水流入基坑内。
B.挖土时应挖到距基坑底0.3~0.5m处为止。不下雨时,把剩余0.3~0.5m土方挖除,并立即做好基础垫层。
C.在地下水位较高或直接在地下水位下挖方时,宜采用井点降水及在基坑四周开挖排水沟和集水井,随时排水以降低地下水位,排水沟和集水井的深度应比基坑底深0.5m。
D.要备足排水设备,随挖方随排水。排水设备要根据水量而定,排水量应大于进水量,排水时间应自挖方开始到填方完成为止。
E.在距离河或者农田灌溉渠较近的地方,应在基坑外设一道截水沟,截水沟距离基坑边线3m以上,使外界水流入截水沟,而避免流入基坑内。截水沟内的水也应及时排除。
F.基坑开挖后,应连续作业直至浇筑垫层混凝土。在无法连续作业时,也应保证0.3~0.5m土方,待有条件作业时再挖出,同时应随时排水,避免基坑内因积水而引起基坑泡水。
G.基底已被泡软的土方应预挖出,并回填砂、石等粒料至土基标高。
4、基坑超挖、基底扰动
①原因分析
A.采用机械开挖,没有留下30cm由人工开挖整平,而是一挖到底,操作又控制不严,局部多挖。基底原状土受到机械开挖而扰动。
B.没有专人指挥,盲目操作。
C.测量未经复核出现差错。
②预防措施
A.加强测量复核,要设高程控制桩,指派专人负责经常复测高程。
B.机械挖方时要由专人指挥,当机械挖至还剩30cm时,应由人工开挖修整。
5、基坑底出现橡皮土
当挖到基坑底时,人走在基底上发生颤动,受力处下陷,四周鼓起,形成软塑状态。在基坑内成片出现这种橡皮土(又称弹簧土)将使承载力下降,变形加大,基底长时间不能得到稳定。
①原因分析
A.严格控制挖土标高,当用机械挖土时,最后30cm土方应由人工修挖到标高,当遇到超挖时以砂、石回填,不准回填原状土。
B.合理安排施工,严格按顺序挖土,尽量减少人、机械的往返次数。
C.应根据土质状况,基坑深度设计降水措施。
②预防措施
A.应有良好的降水设施,确保基坑底部的地下水位降低到基底0.5m以下。
B.无论使用机械或人工挖土,应尽可能避免对原状土的扰动。如操作者不要过多在原状土中踩踏、行走。机械挖土时应避免机械对原状土的撞击。
6、基坑底出现冒水、流砂
①原因分析
A.由于基坑底部地质状况有变化,出现了粉沙层或粘土颗粒含量小于10%、粉粒含量大于75%的土层结构,基坑内外水位高差大,在动水压力的作用下,水通过空隙窜出基坑底面而形成冒水流砂。
B.基坑底部出现暗沟、旧河道,旧河道距基坑底层很近。潜水在水压的作用下穿破土层而造成冒水流砂。
②预防措施
A.加强地质勘探和调查研究,在基底标高附近有粉砂层时,应采用井点降水方法降低地下水位,减少动水压力。
B.应根据地下暗沟、旧河道的流向在其上游开挖截水沟,使潜水通过截水沟引出工程范围外。如出现冒水,在冒水水眼处开挖一道排水沟,排水沟内填上空隙较大的建筑材料,排水沟通往基坑边的集水井,通过抽水使水眼不冒水。
C.用隔水材料覆盖在基坑底部,使水眼里涌出的水在隔水材料的阻隔下,沿隔水底面引到工程范围以外
7、基坑底土体隆起
由于土体的弹性和坑外土体向坑内方向挤压,坑底土体产生回弹、隆起变形。导致构造物建造后产生过量的土体压缩、沉降变形。
①原因分析
基坑开挖等于基坑内地基卸荷,土体中压力减少,产生土体的弹性效应,另外由于坑外土体压力大于坑内,引起向坑内方向挤压的作用,使坑内土体产生回弹、隆起变形,其回弹变形量的大小与地质条件、基坑面积大小、围护结构插入土体的深度、坑内有无积水、基坑暴露时间、开挖顺序、开挖深度以及开挖方式等有关。
②预防措施
A.合理组织开挖施工,较大面积基坑可采用分段开挖、分段浇筑垫层进行施工,以减少基坑暴露时间。
B.做好坑内排水工作,防止坑内积水。
C.可采取坑内地基加固的技术措施,通过计算确定加固地基土的深度。
8、基坑底部突涌
基底被承压水顶裂、在坑底出现不规则的树枝状裂缝,承压水从缝隙中涌出;基底被承压水冲破,基底土体结构破坏,下部含水层土中的砂土呈悬浮流动状态大量涌出。
①原因分析
由于基坑开挖,减小了承压水层上部不透水层的覆土厚度,致使承压水顶裂或冲破基坑地基土,而产生土涌。
②预防措施
A.可采用降低地下水位、降低承压水压力的技术措施。
B.采用隔水帷幕,切断坑内承压水。
C.如出现突涌,可先向坑内灌水压重,减少坑内外的水头差,稳定管涌现象,在采用双液注浆或灌注快凝混凝土堵住涌口。
9、钢筋焊接、搭接绑扎不符合规范要求
表现形式:
1)钢筋焊接、绑扎搭接长度不足;
2)搭接焊、对焊、帮条焊焊接后两端钢筋不在同一条轴线上;
3)焊缝处咬筋;焊渣未清除;
4)焊缝用小直径钢筋头填充焊接;
5)钢筋接头距钢筋弯起点距离偏小;
6)焊缝不饱满,气孔较多;
形成原因:
1)焊工未经培训或焊工操作不规范;
2)钢筋下料长度未经计算或计算错误;
3)搭接焊焊接前未打弯或先焊后弯,对焊接头错位,帮条焊仅有一根帮条;
4)钢筋弯曲角度不符合图纸设计要求;
5)焊机电流不稳定,电焊条不满足规范要求;
6)施工单位偷工减料。
防治措施:
1)加强对焊工的培训和考核,焊工应持证上岗;
2)施工技术人员应在正式施工前对钢筋工进行技术交底,明确规范规定的技术指标,按照规范要求进行焊接;
3)钢筋工应按照图纸并充分考虑接头位置及搭接长度进行计算后下料;
4)搭接焊应在焊接前弯曲并调整至一条轴线上,对焊过程中应确保钢筋对齐,帮条焊应在焊接处两侧对称布置帮条;
5)根据图纸设计要求及时调整钢筋弯曲角度;
6)选择合适的电流,确保焊机电流稳定并采用符合规范的电焊条;
7)加强对钢筋焊接质量的检查。
10、钢筋骨架绑扎、安装不符合规范及设计要求
表现形式:
1)钢筋数量、规格与图纸不符;
2)钢筋间距不均匀,偏差较大,钢筋绑扎点不足;
3)盘圆钢筋未调直或绑扎后的钢筋扭曲严重;
4)预埋筋缺失、位置错误;
5)箍筋与主筋间隙大,未紧贴主筋;
6)在预应力管道与非预应力筋交叉处,未经设计单位同意,随意切割钢筋或调整钢筋位置。
形成原因:
1)施工人员未认真阅图,对图纸不熟悉;
2)钢筋工责任心差,钢筋绑扎不牢,钢筋骨架产生较大偏移;
3)钢筋下料偏差大,不满足施工规范要求;
4)主筋骨架尺寸偏小,主筋位置不准确;
5)钢筋骨架上站人,堆入材料机具,造成钢筋骨架变形或偏位;
6)不重视预埋钢筋的布设;
7)设计单位配筋设计时未考虑施工可行性,施工单位质量意识差,未真正理解设计意图。
防治措施:
1)应重视钢筋骨架绑扎工作,施工技术人员应在正式施工前对钢筋工进行技术交底;
2)确保钢筋骨架定位准确、绑扎牢固,正常状态的钢筋骨架应如下图所示;
3)按照施工规范要求下料,并对弯折长度进行计算,保证留足富余量;
4)安装好的钢筋骨架不得堆放材料和机具,不得站人;
5)确保预埋筋定位准确、绑扎牢固,并加强对钢筋安装质量的检查;
6)设计配筋时应充分考虑施工的可操作性,当遇到预应力管道与非预应力筋打架时,应先征得设计单位同意后对钢筋位置进行调整,不得切割主筋。
11、钢筋保护层厚度偏差较大
表现形式:
钢筋保护层实测数据不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
形成原因:
1)钢筋保护层垫块设置偏少、偏小、不规范,定位不准确;
2)钢筋骨架扭曲、变形严重;
3)模板尺寸不准确,偏差较大或模板刚度不足,支撑固定不牢,施工出现跑模现象;
4)混凝土浇筑时对钢筋骨架扰动过大。
防治措施:
1)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保护层垫块,必要时进行加密;可采用定型产品;
2)确保钢筋骨架定位准确、绑扎牢固;
3)模板应根据设计图纸要求进行加工,要有足够的刚度和平整度,支撑固定牢靠,确保拼接后各个方向保护层厚度均能达到设计要求;
4)在混凝土浇筑前应认真检查钢筋的保护层厚度;
5)避免混凝土振捣时对钢筋骨架造成较大扰动。
12、钢筋锈胀裂缝
表现形式:
钢筋锈蚀膨胀而产生的顺筋向裂缝,裂缝边缘突出,混凝土内部钢筋与混凝土发生分离,部分轻敲有空壳声,有锈迹渗到混凝土表面。
形成原因:
1)钢筋原材在混凝土施工前已发生严重锈蚀;
2)混凝土振捣不密实、不均匀,出现蜂窝、麻面、空洞,导致钢筋锈蚀膨胀而产生裂缝;
3)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足,混凝土保护层受二氧化碳侵蚀碳化至钢筋表面,使钢筋周围混凝土碱度降低,导致钢筋锈蚀膨胀而产生裂缝;
4)由于氯化物介入,钢筋周围氯离子含量较高,引起钢筋表面氧化膜破坏,导致钢筋锈蚀膨胀而产生裂缝。
防治措施:
1)混凝土浇筑前应对钢筋骨架进行除锈处理,不得使用锈蚀严重的钢筋;
2)施工时应严格控制混凝土的水灰比,混凝土振捣要密实、均匀,不得出现蜂窝、麻面、空洞;
3)设置足够的钢筋保护层垫块,钢筋骨架绑扎、固定牢固,水泥混凝土浇筑时避免踩踏钢筋骨架,确保不因钢筋骨架变形或位移致使保护层厚度不足;
4)严格限制使用含氯盐的外加剂用量,沿海地区或其它存在腐蚀性强的空气、地下水地区应按设计要求适当加大钢筋保护层厚度,确保水泥混凝土的密实性。
13、施工裂缝
表现形式:
在混凝土结构浇筑、构件制作、脱模、运输、堆放、拼装及吊装过程中,因施工工艺不合理、施工质量差,产生的各种裂缝。
形成原因:
1)混凝土搅拌、运输时间过长,混凝土塌落度损失大,使得在混凝土上出现不规则的收缩裂缝;
2)混凝土分层或分段浇筑时,接头部位处理不好,在新旧混凝土和施工缝之间出现裂缝;
3)施工时模板刚度不足,在浇筑混凝土时,由于侧向压力的作用使得模板变形,产生与模板变形一致的裂缝;
4)施工时拆模过早,混凝土强度不足,使得构件在自重或施工荷载作用下产生裂缝;
5)施工前对支架压实不足或支架刚度不足,浇筑混凝土后支架不均匀下沉,导致混凝土出现裂缝;
6)装配式结构构件堆放不规范、运输过程中剧烈颠簸、碰撞或吊装时吊点位置不当而产生裂缝。
防治措施:
1)严格控制混凝土搅拌时间,并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混凝土运输时间,防止混凝土坍落度损失过大;杜绝二次加水拌和;
2)严格按规范要求进行混凝土接缝的处理;
3)选用刚度好的模板,并固定牢靠;
4)严格控制拆模时间,在混凝土达到规定强度后拆模;
5)支架基础要处理好,施工前对支架预压充分,待支架沉降稳定后进行施工;
6)构件按规范要求进行堆放,运输及吊装过程中应避免颠簸、碰撞。
14、混凝土表面冷缝
表现形式:
通道、涵洞、盖梁、立柱表面在两次混凝土浇筑结合位置出现冷缝。
形成原因:
混凝土浇筑出现间断时间较长,下一层浇筑的混凝土已经初凝才浇筑上一层的混凝土,形成低强度的夹层。
防治措施:
1)尽量一次性浇筑混凝土构件,避免浇筑间断;
2)若须分层浇筑,应保证浇筑的间断时间小于前层混凝土的初凝时间,也可采用加入缓凝型外加剂的方式。
14、蜂窝
表现形式:
混凝土结构局部出现酥松、砂浆少、石子多、石子之间形成空隙类似蜂窝状的窟窿。
形成原因:
1)混凝土配合比不当或集料、水泥、水计量不准,造成砂浆少、石子多;
2)混凝土搅拌时间不足,未拌合均匀,和易性差,不易振捣密实;
3)混凝土未分层下料,振捣不实,或漏振,或振捣时间不足;
4)模板缝不严密,漏浆。
防治措施:
1)认真设计、严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经常检查和校核称量系统,做到计量准确,混凝土拌合均匀,坍落度适合;
2)混凝土下料高度超过2m应设串筒或溜槽;
3)混凝土浇筑应分层下料,分层振捣,防止漏振;
4)模板缝应堵塞严密,混凝土浇筑中,应随时检查模板支撑情况,防止跑模、漏浆。
15、麻面
表现形式:
混凝土局部表面出现缺浆和许多小凹坑、麻点,形成粗糙面。
形成原因:
1)模板表面粗糙或不清洁,粘附水泥浆渣等杂物,拆模时混凝土表面形成麻面;
2)脱模剂选用不当,或涂刷不均匀,局部漏刷;
3)模板拼缝不严,局部漏浆;
4)模板隔离剂涂刷不匀,或局部漏刷或失效;
5)混凝土振捣不实,气泡未排出,表面形成麻点。
防治措施:
1)模板表面清理干净,不得粘有干硬水泥砂浆等杂物;
2)模板不得有缝隙,若难以消除缝隙,应用油毡纸、腻子等止水;
3)应选用长效隔离剂,涂刷均匀,不得漏刷;
4)混凝土应分层均匀振捣密实。
15、孔洞
表现形式:
混凝土结构内部有尺寸较大的空隙,局部没有混凝土或蜂窝特别大,钢筋局部或全部裸露。
形成原因:
1)在钢筋较密的部位或预留孔、预埋件处,混凝土下料被搁住;
2)混凝土离析、砂浆分离,石子嵌挤,又未进行振捣;
3)混凝土一次下料过多、过厚,振捣器振动不到,形成松散孔洞。
防治措施:
1)在钢筋密集处及复杂部位,采用细石子混凝土浇注,在模板内混凝土充满并选派经验丰富的工人进行振捣;
2)分层振捣密实;
3)在较大的预留孔洞处应两侧下料,必要时侧面加开浇灌孔,严防漏振。
16、云斑
表现形式:
混凝土外侧横向色差带、深浅颜色明显,呈不规则的水波纹状、朵状、鳞片状。
形成原因:
1)早振或过振;
2)当梁底板混凝土全部依靠腹板部位振捣流动填充时,由于腹板断面尺寸偏小,使腹板部位混凝土过振;
3)混凝土离析,局部位置水泥浆集中;
4)预应力管道外保护层不足,水泥浆集中。
防治措施:
1)严禁早振或过振,不得重复振捣;
2)每层混凝土前沿必须剩留约1m范围暂时不振,待下一段混凝土下料后一并振捣;
3)根据构件尺寸制定合适的浇筑振捣工艺;
4)严格定位预应力管道位置,确保保护层厚度满足要求;
5)梁底板混凝土的下料,可在顶板开孔采用孔槽下料,不得采用腹板振捣流动填充。
17、露筋
表现形式:
混凝土内部钢筋局部裸露在构件混凝土表面。
形成原因:
1)浇筑混凝土时,钢筋保护层垫块位移或垫块太少或漏放,致使钢筋紧贴模板外露;
2)结构构件截面小,钢筋过密,石子卡在钢筋上,使水泥砂浆不能充满钢筋周围,造成露筋;
3)混凝土配合比不当,产生离析,靠模板部位缺浆或模板漏浆;
4)振捣棒撞击钢筋或施工人员踩踏钢筋,使钢筋位移,造成露筋;
5)钢筋骨架上浮;
6)混凝土方量不足。
防治措施:
1)加强检验,保证钢筋位置和保护层厚度准确;
2)钢筋密集构件应选用细石子混凝土;
3)保证混凝土配合比准确和良好的和易性;
4)混凝土浇注高度超过2m,应用串筒或溜槽进行下料,以防止离析;
5)混凝土振捣避免撞击钢筋,施工人员操作时不得踩踏钢筋;
6)采取有效固定措施避免钢筋骨架上浮;
7)确保水泥混凝土浇筑方量。
18、表面不平整
表现形式:
混凝土表面凹凸不平。
形成原因:
1)混凝土浇筑后,表面未及时找平收光,造成表面粗糙不平;
2)混凝土未达到一定强度时,被踩踏或碾压,表面出现凹陷不平或印痕;
3)模板刚度不足或固定不稳,出现胀模、跑模现象;
4)模板不平整,或模板内侧表面不在同一平面上。
防治措施:
1)严格按施工规范操作,浇筑混凝土后,表面应找平、压光;
2)混凝土未达到一定强度时,严禁踩踏或碾压
3)模板应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
4)模板应平整,模板安装后内侧接缝应平顺,不得有错台。
19、混凝土强度偏低
表现形式:
混凝土构件强度检测结果达不到设计要求。
形成原因:
1)水泥受潮,水泥标号降低,影响混凝土强度。
2)碎石的压碎值、针片状、级配等指标达不到要求,砂石料的含泥量过大,黄砂中含有较多的木炭、卵石、贝壳、泥块等杂质,黄砂的级配差,石英含量低。
3)水泥、砂、石料和拌和用水计量不准确或根本就没有计量。
4)混凝土拌和用水不符合要求;
5)配合比不符合要求或未按集料含水量变化及时调整施工配合比;
6)未按照施工规范做好混凝土养生措施;
7)掺加的外加剂不符合要求。
防治措施:
1)水泥储存罐必须能防潮,否则应控制水泥进场数量,减少存放时间,避免水泥受潮;
2)对进场用砂石料进行检查验收,选用含泥量低的砂,扩大砂石料的堆放场地,应硬化,并分类堆放。对含泥量较大的集料应用高压水泵进行冲洗;
3)确保拌合楼计量准确;
4)应选择符合规范的拌和及养生用水;
5)认真进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施工时应严格按照审批的配合比施工,并根据集料含水量的变化及时调整混凝土施工配合比;
6)混凝土浇筑后应加强养生,尤其在夏季要保证湿度,冬季要保证温度;
7)选用合适的外加剂,使用前应检验合格,性能稳定。
20、沉降缝质量问题
表现形式及危害:
1)沉降缝不竖直;
2)沉降缝边缘混凝土不密实;
3)沉降缝未进行防水处理,局部明显渗漏;
4)出现竖向裂缝。
防控措施:
1)沉降缝板体要求厚度均匀、宽度合适,表面清洁并涂刷隔离剂;
2)沉降缝板体固定牢靠,保证浇筑混凝土时不变形、不偏斜;
3)墙身混凝土分层浇筑时,沉降缝板体衔接应平顺、竖直;
4)在同时浇筑沉降缝两侧混凝土时,应同步,防止混凝土面相差过大,导致沉降缝板体变形、倾斜;
5)沉降缝边缘混凝土防漏振;
6)认真进行地基处理;
7)做好沉降缝的防水措施,填缝料应具有弹性和不透水性,并填塞紧密;
8)控制好沉降缝设置间距,合理布置水平构造筋。
八、安全监理工作
本标段地道工程施工过程中监理安全控制要点如下:
1)审查施工方案内安全措施是否满足施工需求;
2)检查进场机械、设备的运行情况,重点检查大型设备及特种作业设备的报备情况;
3)检查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情况;
4)检查施工现场临时用电管理情况是否满足规范要求,是否符合总监办《临时用电监理实施细则》中的规定;
5)检查施工现场临边防护、基坑支护、模板支撑体系是否符合规范及总监办安全实施细则的要求;
6)检查现场作业人员的防护用品是否正确佩戴;
7)检查项目部安全技术交底是否落实到所有作业人员;
8)新进场人员或换岗人员的三级教育、培训是否按规定进行;
9)项目部与分包单位人员的安全责任是否落实、安全责任书是否签订;
10)工伤保险和意外伤害险是否按规定办理;
11)施工现场的安全警示标识、标准是否按要求设置;
12)项目部是否按要求进行日常巡检、定期安全检查与安全隐患排查工作;
13)危险源识别和风险评估是否进行。
九、环保监理工作
本标段地道工程施工过程中监理环保控制要点如下:
1、现场作业机械设备应设置尾气净化装置,减少环境污染;
2、动土作业时应采取有效的降尘措施;
3、不能及时外运的弃土要及时打堆并用绿网覆盖完全;
4、土方外运车辆必须采取覆盖措施,出场按要求冲洗,不得带泥上路。
5、建筑垃圾等要及时清运出场,严禁将废油、施工垃圾等随意抛入水体中;
6、严格按照施工场界噪声限值控制噪音污染,减少对周围居民的打扰;
7、其它环保相关事项需符合总监办《环保监理实施细则》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