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嘎尔尼使团来中国干啥

年12月30日,《中欧投资协定》完成谈判,不出意外的话,再走几个月时间的手续和流程,就可以正式落地。这个协定,大白话一点地说,就是:中国与欧盟双方,大家都打开门做生意;以往出于种种原因,大家有所顾虑,加以保护的一些行业,以后都敞开怀抱,不再互设门槛和障碍了。

例如:我们将在汽车制造、金融、医疗服务等等这些行业解除对欧洲的投资限制,以后宝马奔驰这些企业,如果觉得划算的话,可以在中国拥有%持股的公司,而不一定要中欧合营。而欧洲也不会再对中国的光伏等行业随意征保护性关税,会逐渐开放让中国比较强大的的高铁、5G等行业进入欧洲。

大家在资本、市场,甚至技术方面互惠互利,把成见放一边,一起发财过好日子。跟此前签订的RCEP一样,本质上都是促进自由贸易,1+12,长远来说,是大大的好事情。

近代最早高举自由贸易旗帜的是英国,而现在是中国。英国现在忙着搞脱欧,闹分家,祖上留下的锅碗瓢盆怎么分配,吵得不可开交,早已不再是当年的大英帝国。令人感慨的是,两百多年前,中英两国曾经在历史的关键的时刻有过交会,当年中英两国的立场几乎与现在截然相反。而那一次交会,实际上成为中华文明由古代走向近现代的转折点。

1.使团

年9月21日,一支英国船队从朴茨茅斯港出发,船队将环绕大半个地球,前往亚洲,主要目标是访问古老而神秘的中国。

英国使团由马嘎尔尼率领,成员包括外交家、学者、医生、工匠、乐师、画家、军人,人数多达多人,一两艘船都装不下。大船“狮子”号和“印度斯坦”号外,还有排水量较小的“豹狼”号随行,携带补给物品。

马嘎尔尼是职业外交家,出身土豪,受过良好教育,根红苗正。此前,他代表英国跟俄国谈成过外贸条约,当过印度总督,管理过加勒比海岛上的殖民地,满世界都跑过,经验十分丰富。出使中国这一年55岁,年纪大了,有点痛风。但事关重大,在物色特使人选时,英国人还是选中了他。

使团自北向南跨过了大西洋,来到巴西,接着绕过非洲的好望角进入印度洋,在印尼停留了一阵子,然后才穿越南海来到中国,整个航程花了大约一年的时间。一路辛苦颠簸,虽然带着医生,使团里还是有一些人半路生病,殒命异乡。

英国人为啥这么大阵仗,千里迢迢要来访问中国?

2.贸易

当然,主要是为了商业上的利益,但并不是全部的原因。

英国与中国的贸易,大约是在明朝末年开始的。因为见到葡萄牙人从大明手里借到了澳门,以澳门为根据地,在东亚生意做得风生水起,所以他们也跑到广州来,表示想分口汤喝。葡萄牙人作为当时主要的中间商,表示不分不分,他们想方设法,阻止中英两国搭上线。

女王伊丽莎白给中国皇帝写了封信,葡萄牙人说我路熟我来送,转手就把信丢南海里了。大明闭关锁国,也表示不想和陌生人说话。所以,英国人费了不少周折,才在年,借着明王朝破产倒闭之前的混乱,挤上了广州湾。

那时候,大英帝国在世界的舞台上一路暴走,他们踩着老西班牙帝国的尸骨,拳打尼德兰,脚踢法兰西,殖民地从北美,到非洲,到印度、澳大利亚,遍布地球每一个角落,太阳每时每刻都照耀在他们的国旗上。就在马嘎尔尼使团出发前几十年间,他们率先开始了工业革命,风骚地甩开了世界三四条街。

当时英国已经成为中国的第一贸易国,文章里,我们说他当上了中国茶叶的全球总代理商,老实说,中国的茶叶当时能够卖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这位代理商的功劳不小。以年这一年为例,英国销往中国的货物价值万两白银,而它从中国进口的货物价值为万两,分别占欧洲对中国进出口总额的63.3%和46.7%,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不断上升。(《闭关与开放,中国封建晚期对外关系研究》)

等等,不是说大清自给自足,英国人啥都卖不进来吗?情况并非如此,一方面,英国人从乾隆时期已经悄悄开始往中国卖鸦片了,另一方面,英国人生产的钟表、八音盒、机械玩具一类小玩艺,在中国的官场很时髦。他们高价地从广州收购这些产品,用来贿赂上级,或者进贡给皇帝。

是的,皇帝也很喜欢它们。从雍正到乾隆,他们都是这些西洋玩具的深度玩家,只是他们并不知道它们具体产自西洋哪里。神奇的是,中国的皇帝喜欢玩什么,欧洲的商人和厂家却了如指掌,通过市场价格波动等千丝万缕的隐隐的联系,他们往往能够精确地猜中皇帝的需求,正如义乌小商品市场的神秘指数,预测结果比专业的民调机构更精准。

到中国来做买卖,虽然获益丰厚,但是,一方面是在广州十三行经常受到刁难和歧视,日子过得不太开心,另一方面,很明显中国市场这么大,还没有完全打开嘛。要是能让三亿中国人都穿上英国布做成的衣服,让中国的达官贵人都买一辆英国产的减震马车,那GDP就不可以蹭蹭地往上涨了嘛。

英商在十三行过得不开心,大清的官员经常索赂,货物进出,正常交了关税仍然不行,还有很多潜规则,方方面面都要掏钱,看下面这张进口货物要交的小费清单,连炮台口都要来分一杯羹:

然后货物的价格又开价得比较任性,反正大清只开放了广州,只此一家,再贵你也只能来十三行。有一阵子英国人悄悄跑到宁波去买茶,但后来给发现了,又被赶回了广州。所以当时和广东海关有关的职位都是肥缺,后来马嘎尔尼们去到北京,住的豪华公馆,就是前两广总督用贪污来的银子建造的。

钱的问题之外,洋商们也觉得,在这个全球化和自由贸易蒸蒸日上的时代,外国人来做生意是很正常的双方有利的事情,大清国能不能对我们友好一点,别老是番鬼番鬼的。

大清国确实对他们不太友好,他们方方面面都受到了许多限制,例如只能在指定的季节来,时间过了立即得滚,来了只能住十三行街,禁止外出,禁止接触非指定的中国人,禁止带老婆过来(说是番婆衣着暴露有伤风伤,也防止他们携家带口地住下不肯走),禁止学中文等等。后来,有个法国人说,欧洲人喝的哪是茶呀,那都我们采购商的血泪。

有个叫洪仁辉的英国人实在受不了了,买通了中国官员,跑到北京去告御状,乾隆皇帝仔细审查之后,发现他说的确是实情,于是把两广总督按翻打了屁股,同时把胆敢告状的洪仁辉驱逐出境,再把帮忙告状的中国人砍了头,接着还下令广州,以后对来华的番鬼要看管得更严一些。

虽然有种种矛盾,英国人还是觉得,问题是可以解决的。他们认为,问题可能在于广东官员只手遮天,如果能够通过使团,直接和北京建立友好的联系,是有机会改善整个贸易条件,最终打开整个中国市场的。马嘎尔尼使团正是带着这个巨大而美好的愿景,带着精心准备的礼品,小心肝扑通扑通(生怕自己表现不好被拒绝)地来到了地球的另一端。

3.进贡

使团来到珠江口的万山群岛稍作休整,按平常的惯例,他们应该去广州,由广州沿陆路北上。但这一次,乾隆皇帝格外开恩,准许他们从海路直接北上,到天津去登陆。为啥?

原来,一年前,他就接着奏折,说有个叫英吉利的国家,听说皇上您老人家过80岁大寿,想来祝寿没赶上,惭愧得要命,所以特派了一个使团,带着贵重的贡品,准备赶在您老人家83岁大寿时,给皇帝上进贡祝寿。

乾隆皱了皱眉头,英吉利?这是哪个国家?翻了翻大清出版的地图,没这个国家呀。旁边有个传教士说道:那是红毛番国,在天朝的西北边。

那时候有挺多传教士在中国生活,为了更好地融入当地,他们往往穿中国人的衣服,使用中国人的名字,甚至说中国话,言行举止很大程度上都中国化。那一位殷弘绪就是这样干的,所以才能学到制作奖品的法门。他们有挺多在朝廷中当官,主要是从事数学、天文方面的工作。不论他们是出于什么目的来到中国,他们确实对中西文化的交流传播,起到了相当的作用。实际上中国人接触几何,就是传教士利玛窦带过来的。

乾隆皇帝这时候年纪大了,已经忘记了被他驱逐出境的洪仁辉。实际上,此时印度已经成为英国的殖民地,它与中国是接壤的。乾隆的爱将福康安跟尼泊尔打仗时,发现尼泊尔阵中有穿着英国制服的印度兵,甚至还怀疑过,是不是英国人在给尼泊尔撑腰?

不认识就不认识(后来,乾隆的孙子道光皇帝还是不知道英国在哪),肯定是我天朝威名远播,才会令四夷宾服,万国来朝,这都是我统治功绩卓著的表现。更何况,仔细打听之后,这个英吉利番鬼,擅长生产各种机器的小玩艺,说不定还有会走路的机器狗、机器人。老皇帝不由得对他们的贡品充满了期待,老心肝也扑通跳个不停,就像我们现代人等待着入手一款最新发布的手机一样。于是他下令,英吉利人来了,恩准他们从海路上京,以免陆路颠簸,把贡品震坏了。

这个安排,正中马嘎尔尼的心扉,同时急坏了两广总督——前者的目标正是为了绕开广州,而后者深怕番鬼使团在皇上面前捅他们的搂子。

使团离开广东北上,在浙江稍作停留后,年7月,来到了天津。

4.热情

使团在天津受到了隆重、热情的欢迎,乾隆指派了三名大臣,负责接待和护送远方来的贡客。使团的一切吃住开销,全部由皇帝包了。不嫌啰嗦的话,看一看英国人自己记录的,抵达天津时,招待他们的官员所送来的物资清单:

二十头牛、一百二十头羊、一百二十头猪、一百百只鸡、一百只鸭、一百六十袋面粉、十四箱面包、一百六十包大米、十箱红米、十箱白米、十箱小米、十箱茶叶、二十二篓桃脯、二十二篓蜜饯、二十二箱李子和苹果、二十二篓蔬菜、四十篮黄瓜、一千斤南瓜、四十大包莴苣、四十大包豌豆、一千个西瓜、三千个甜瓜,还有很多瓶酒。此外,还送来十箱蜡烛和三大篓瓷器。之后,无需使节团提出请求,大批物资源源不断地送来。

进入内河后,大船开不了,换乘坐中国准备的小艇,此后还有一大段陆路,又安排了大批民伕给英国人搬运行礼物品、牵引船只,后来在他由北京前往热河时,“除了中国官员携带的东西外,光使节团的礼品和行李就雇用了九十辆马车、四十辆手推车、二百多匹马,将近三千人来搬运。”(《英使谒见乾隆纪实》)

这么巨大而拉轰的一支队伍,光天化日之下走在北方的街头,毫无悬念引起了极为强势的围观。不论使团走到哪,都会密密麻麻地围满了热情而纯朴的大清子民,把彼此都吓呆了。一边是惊讶哇,长得真奇怪,另一边是在想靠,人真他么多。

既然皇帝很乐于向新来的朝贡国展示天朝的富饶与威仪,而且还真挺想得到那些新奇的礼物的,下面的官员自然是充分领会领导的意图,变本加厉地加以执行。使团得到的物资之多出乎英国人的意料,完全是多到吃不完的水平。他们所接触的主要官员,例如当朝大佬和珅和大人,负责接待的两位副手王大人和乔大人,也给英国人留下极好的印象:政治老手,精明能干,风度优雅。

尽管两种彼此陌生的文化,初次正面碰撞,很自然有种种摩擦和矛盾。总会有一些事情甲方觉得是好意,但乙方感觉并不愉悦,或者是甲方觉得这样做理所当然,但乙方觉得是侮辱。总体上,中方热情的招待,让英国人对期望中的交流与谈判抱着十分乐观的期望

5.祝寿

英国人的确是以祝寿的名义到来的,他们事先做了很多准备,务求获取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的好感。他们想用最新的工业和科技产品征服中国的王公贵族,打开一个推广产品的缺口;同时在日常的言行中,竭力向中国人展示他们文明礼貌的一面,以改变当时流传的一些恶劣印象。

在浙江时,马嘎尔尼向使团全体成员下达了一道命令:

使节团能否完成任务取决于是否能赢得中国人民的好感,这归根结底取决于我们在他们面前的言行表现。由于过去在广州少数英国人的不良行为,中国人竟把英国人视为欧洲人中的最劣等民族。而这种错误印象由地方传到北京,进而被皇帝所知晓,给英国在华企业造成了种种不便。因此全体使节团成员必须谨言慎行,用实际表现来改变他们的成见,赢得他们的好感。我们必须让中国人,包括全体官员和其他社会人士,都明确知道英国是一个文明守礼的国家……特使阁下为了完成此次职责,不得不严厉监督和惩办任何不服从命令,破坏英国人名誉和损害使节团任务的罪行;届时,他也会对所有尽职有功的人给予应有的表扬和奖励。在不妨碍整体名誉和利益的大前提下,也会尽量考虑到成员的个人意愿和利益。

有一次,一名英国士兵私下通过中国士兵弄到了一些烧酒,这件事被上级得知后,英国士兵被军事审判后,当众抽打了60鞭,直接把围观的中国人都吓呆了。

使团到北京时,乾隆在热河,生日会准备在热河行宫开,于是,在把部分大件、不便运输的礼品留在圆明园后,使团又换上大清给他们准备的服饰,风尘仆仆地赶往热河。

至关重要的谒见时刻终于到了,见面的地点是一个巨大的蒙古包,时间是年9月14日。他们从下半夜开始候驾,天亮时分,皇帝坐着16人抬的大轿出来接见他们。同时面圣的,还有很多王公大臣和其他亚洲国家的使团。马嘎尔尼单膝跪地,双手举过头顶,把装在一个珠宝盒里的国书呈献给乾隆。乾隆接过书信,温和地说道:“贵国君主派遣使臣携带书信和宝贵礼物前来,我非常高兴。请代我向贵国君主表示同样的心意,愿两国臣民永远交好。”

见面的气氛一团和谐,使团中,有一位叫小斯当东的,是副使斯当东的儿子,当时仅十几岁。来中国路上,跟翻译学了不少中文。乾隆得知后,亲切地跟他交谈,表示赞赏,还赏了他一个随身携带的香包。

英国人对乾隆皇帝的印象极佳,83岁高龄的他精神矍铄、风度翩翩,他一出场很自然地就产生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氛,同时跟他交谈,又感到温和亲切,如沐春风——你怎么也想不到,这个看上去十分睿智温和的老人,随便动动手指,就可以诛人九族。

然后生日会,大家一齐向皇帝三跪九叩(英国人是鞠躬),大家一起戏,表演杂技,放烟花(英国人都觉得很酷炫),吃瓜子……乾隆又把小斯当东叫了过去,告诉他的嫔妃,这个孩子很聪明,会说中国话,然后再赏给他一些东西。这种客客气气的纯礼仪场合当然谈不了啥正事。

6.礼物

有一天,马嘎尔尼受邀去游览御花园。到了御花园,乾隆亲切地对他说,我呢,今天要去拜佛,你信的不是这个,去了会很无聊,就在这边玩吧,我让几个大臣陪陪你。马嘎尔尼连声称谢。他以为乾隆会让几个一般的官员意思来陪一下,没想到陪他游园的竟是几个大佬,包括和珅和福康安在内,这令他受宠若惊。他想趁这机会跟和珅谈一谈,试探一下。但是福康安很讨厌英国人,他感觉有他在,事情没法谈,只得放弃。

游园之后,乾隆起驾返回北京。大臣们和英国使团也回了北京,他们先行一步,到京迎候驾。那时候皇帝去热河行宫,是有专用的高速公路的,比起平民百姓走的路来,这种路修得又平整又漂亮。随行的官员们呢?也有附属的道可以走,路小一些,但也比较平。

在热河虽然啥也没谈过,但大家聊得挺愉快的。反正回京以后,还有关键的曲目呢。只要皇帝去圆明园看了英国人所送的礼物,他就一定会十分震撼,从而对客人刮目相看。

马嘎尔尼这么有自信,那英国人到底备了啥礼物呢?既然是要推广业务,当然要带上最好的产品,此时欧洲人对他们的科学很有自信,因此携带的主要全是产品。我们挑几个主要的说。

1.天文地理大表。这应该是一个模拟太阳系各个星球运行规律的仪器,准确地制作出来个行星的模型,连木星的光环和卫星都搞出来,还带有万年历的功能,现在听起来感觉也挺厉害的。毕竟当时大清对宇宙的认知仍然跟欧文差不多,停留在天圆地方的层面上。

2.减震马车。设计里利用弹簧减震,乘坐时很舒适。同时期中国的马车没这种工艺,就算是皇帝出行,也能给颠去半条命。英国人觉得肯定不会有人想跟自己的屁股过不去,只要试坐一下,肯定会买买买。

3.新式火炮。为了展示这些火炮,使团还带上了英国炮兵,见皇帝之前还反复操练。

4.新式火枪。

5.英国最大的战列舰模型。

6.新式望远镜。牛顿发明的哦。

7.标示出大航海时代所开辟的各个新航路的地球仪。

8.气压表。

去热河期间,一帮英国工匠留下来,花了好多天的时间安装和调试这些仪器。从朴茨茅斯到北京,万里迢迢,竟然很少损坏,也算是快递物流界的小奇迹了。马嘎尔尼带来了技术人员,准备到时去圆明园给皇帝讲解种种关节,但千算万算,没想到皇帝根本就不带他们玩,自己跟和珅和几个小太监就过去看了。

结果是,老皇帝大失所望。地球仪?望远镜?——这些东西天朝以前就有哇,这不还在仓库里吃灰呢嘛。气压表?——能干啥呀?这只配给孩子玩吧!天文地理大表?——这个是八音盒么?新式火枪?——我还是觉得旧的那杆趁手。减震马车?——马夫的位置竟然比皇上的还高,这东西哪能给万岁爷看!放大镜聚光后,把一个太监的手烫伤了,大伙因此哄堂大笑,空气里充满了快活的气氛。皇帝唯一感兴趣的,是英国皇室和贵族的画像。

乾隆心里觉得,这帮人真是虚张声势,简直像是来骗吃骗喝的。还调试呢,调你妹啊!等了一年的发布会,就让我看这个?

不过,这种话当然不会对客人说,只是,马嘎尔尼再也等不到皇帝的召见了。

7.谈判

那是一个连电报都还没有发明的年代,写封信不知道要多少个月才能寄到,因此外交官出使在外,必须授予他更多灵活的权限。例如,马嘎尔尼使团,实际上英国政府授予了他相当大的自由。除了访问中国这个主要目标外,他可以自行决定是否顺道访问其他国家,比如日本。而跟中国能谈出啥来,也是有很大的变数,如何应对完全交给使团灵活应变。

马嘎尔尼觉得最好的结果是,能够让他长驻下来,以后不管有啥事,都可以直接对话。现在不能长驻下来的话,希望几件重要的事情能够达成一些共识,逐渐转化成条约;最好是能让他在北京住到明年2月,花几个月时间慢慢谈。更差的结果是,建立起一些友谊,以后慢慢再磨。

左等右等,发现没啥进展之后。马嘎尔尼决定给一直表现得十分友善,同时又位高权重的和珅写信。在这封信里,他大致谈了英国人此行的几个目标:

1.两国互派使节。

2.开放更多的贸易城市,如舟山、宁波、天津。

3.让英国人在北京开一个批发市场。

4.效仿葡萄牙人租借澳门,租一个岛给英国人存放货物。

5.海关税收透明一些,不要乱收费。

6.外商到广州做生意,能否平等地对待他们,给他们更多自由。(因为生怕荷兰人、葡萄牙人会阻挠,这里不止是帮英国人喊话,而是帮所有外商。)

意思是这么个意思,话当然不会说得这么冲。和珅收到信后,应该是递送给了皇帝,进行了讨论。乾隆下了一道长长的谕旨,把英国人的请求一条条驳回去。拒绝的理由总结起来是:这不合天朝体例;现有的已经可以了,不必改变。

乾隆爷这一次是真的不高兴了,他让和珅对使团下了逐客令。于是,和珅客气地邀请马嘎尔尼到圆明园来,对他说道:皇上听说贵国使团来到中国后,不少人生病挂掉了。冬天马上来就来了,这样吧,为了你们的健康着想,明天就启程回去吧。

马嘎尔尼说,没事没事,我北爱尔兰出生的,那里比北京还冷,经得住冻的,经得住冻的。要不让我住到明年二月?

和珅又笑眯眯地说道,我们天朝这里呢,过年搞的节目,跟上次生日会差不多。上次你见过了,没啥新奇的,不用专门等到过年后再回。

马嘎尔尼说可是我还想聊一聊……和珅取出皇帝的谕旨,说道,这是皇上给贵国国王的回信,您收好不送。

回信之外,乾隆也回送了英王和使团很多礼物,按天朝惯例,回送的礼物价值上是超过贡品的。大清为招待使团所花的钱,大约英国人全部花费的2倍,这还没算上人力方面的付出。生气归生气,面子还是做得很足。

礼品分发下来,同时此前马嘎尔尼送给和珅等几位大臣的礼物也被退了回来。送客送成这样了,马嘎也就无法再待下去了。使团在仓仓促促之间收拾物品,带着不快的情绪,略为狼狈地离开了北京。

8.分歧

很多人认为,不肯向皇帝三跪九叩,是马嘎尔尼出使失败的原因。从各方面的资料来看,单脚跪还是双脚跪,叩不叩头,没那么重要。

马嘎尔尼使团,实际上从一开始就清楚大清自命天朝,把别的国家都当番邦,要他们三跪九叩;而他们送来的礼物,也被书写为“贡品”。但他隐而不发,不想在细节上纠结,以致影响重大目标的实现。

当使团到达北京,即将面见皇帝时,他才拎出事情来,要把它谈清楚。他对中方的大臣说,单方面地三跪九叩有损大英的尊严,这样吧,我向皇帝三跪九叩,但同时,你们也派一位同级别的大臣,向英王的肖相三跪九叩。

马嘎尔尼觉得这样子大清是划得来的,因为他三跪九叩可是公开的,会写入官方的报道。而大清官员三跪九叩之礼,可以在不太隆重的场合补行。显然是本着解决问题的态度,尽量婉转求全,既不违背大清的规定,又不丢大英的脸。但中方商量之后没有同意,于是马嘎尔尼坚持单膝跪地,说他平时见英王也是这样。这一次乾隆同意了。

乾隆可能有点不快,但其实没那么纠结,不像后来的咸丰皇帝,无法接受这个事实——毕竟他免叩是相对主动的恩准,而咸丰则是被打趴下了,被动地接受。大臣和仆人有一阵子紧张,甚至还减少了对使团的物资供应。但是,从谒见当天的情形看,叩不叩拜是没有起关键影响的。当天别的国家的使团都叩拜了,只有英国使团例外,但乾隆并没有因此冷落他们,也没有显示出很在意的样子。

而欧洲人其实也充分理解叩拜的真实意义,认为它是实际而必要的,并不是简单的野蛮规矩:皇帝每天会见那么多陌生的客人,让客人举手、叩拜,是变相的安全措施,这样他们就没机会暗藏凶器。

他们甚至一眼就看破,那些方方面面要求人们礼敬皇帝的繁文缛节,是维持帝王统治秩序所必需的。把皇帝神化了,人们才会保持敬畏之心和顺从。像泰国那个国王,被大伙识穿了只是普通的花花公子,就玩不转了。

双方真正的分歧,是在关于贸易的核心利益的理解上,彼此没有丝毫共识。英国人觉得贸易是双方有利的事,而乾隆的算盘里,维持爱新觉罗家的统治,才是最重要的事。他满意于当前的局面,改变看起来不符合他的利益。

遗憾的是,当时英国人站在正确的一方。如李录在《文明、现代化、价值投资与中国》中所说:科学技术与全球化的大市场,是人类近现代能以指数级的速度发展的主要原因,跟别的因素(民不民驻什么的)无关。而科技和市场这两个要素,英国人当时正好有。

9.圣主

乾隆错过了至关重要的机会,假设大清当时选择打开国门,如果日本人在黑船敲门时一样,选择逐渐融入世界发展的大潮流。那么中国或许会早40年的时间开始近代化,同时,也不会像后来一样屈辱和被动。

但其实乾隆并不糊涂,相反,他是一代圣主。

不论从情商、智商、意志、决断、体力……方方面面来看,乾隆在历代皇帝中,都属于顶尖的配置。而他也拥有巨大的野心,要当历史上首屈一指的帝王,事事力求办到完美。“十全武功”是他的得意之作。实际上他觉得自己就是历史第一帝王,通过经过统治人口的数量、军功大小、寿命长度、福气程度、帝王的禅让、写诗的数量以及生儿子的数量多方位全面的比较之后,常常满意地得出结论,我确实就是历史第一帝王嘛。

乾隆精力爆表,63年皇帝生涯(3年是太上皇),天天起早贪黑,毫不疲倦。他上班的时间实在是太早了,时常一个人不耐烦地坐在宝座上等待大臣们的到来。他就像阿尔戈斯一样,有一百双永不闭上的眼睛,时时刻刻牢牢地盯着帝国的每一个角落。

马嘎尔尼使团来的时候,大家不是吃饭看戏,一团和谐嘛。这时候浙江定海,有个叫郭杰观的乡村教师,突然就被官府抓走一顿胖揍。原来,皇帝在想,为啥英国使团先到的地方是浙江定海呢?为啥不是福建,不是江苏,也不是山东?定海那里是有外通洋鬼子的汉奸吧?于是派人查查查,这位郭老师,因为父辈做过外贸生意,会说几句哈喽,因此被怀疑上了。

郭杰观被严刑拷打,但是啥也供不出来。于是拉到北京继续打,打到刑部都觉得,他确实是无辜的。于是被放了回来,严加看管。

马嘎尔尼使团在中国的行动,当然也受到官方的一些监控。只是,千控万控,人家就是能在你眼皮底下,把想要的东西全部要走。

10.中国

当纯朴的大清男女在围观使团的时候,使团也在默默地观察古老的中国。一开始我们就说,贸易是马嘎尔尼使团来中国的主要原因,但并不是全部原因。马嘎尔尼使团另一个隐秘的使命,就是摸一摸中国的底。

当时对欧洲人而言,中国是一个如此神秘的国度。它拥有古老的文明,拥有辽阔的疆域和世界上最多的人口,它出产的丝绸、瓷器和茶叶品质优良,广受欢迎。它可能拥有强大的国力和伟大的文化。

18世纪时,欧洲人对中国的评价是积极正面的,甚至盲目的——因为绝大多数人都根本没到过中国,只是道听途说。传说的来源包括《马可*波罗游记》,和那些在中国生活的传教士寄回去的书信。

马可*波罗的游记说中国遍地黄金,吹水的成分很大。关键是欧洲人信了。传教士们在信件中,也常说中国人体制合理、法制健全、机构完善、道德美好,反正就是那么一个文明理性,富饶美丽的国度。有点像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时,出国的人,喜欢把欧美描绘成完美的理想国。恰好那时,欧洲人处于启蒙时代,正在深度自省中,觉得自己哪哪都不对,而中国人哪哪都好。一提到中国就又是向往又是自卑。

当我们还在那么愚蠢地信上帝时,中国人却只服从于理性。当我们还在使用腐朽的贵族制度时,中国人却用公平的考试来选拔人才。当我们还在砖头上刻字时,中国人已经用上了竹简……类似这样的。那个伏尔泰说:“在道德上,欧洲人应该成为中国人的徒弟。”莱布尼茨说:“我认为必须请中国派遣人员,前来教导我们关于自然神学的目的和实践。”

马嘎尔尼当年也曾经是中国的小迷弟,写过诗表示想游览在中国幸福的海滨。在中国三个月的旅行时间,整个使团的人张大了眼睛,一边观察一边测量,一边做记录。使团里有画家,一路了很多民风民情图。有植物学家,记录中国特殊的植物,顺便带走了桑树和茶叶的种子。英国因为天气冷种不了茶,所以便在印度种。后来印度的茶园便大规模的发展起来,品牌是英国的,慢慢便抢走了中国茶的销路。

此外有测绘方面的技术人员,把路过的重要城池,城墙的高度、厚度、宽度,炮位的数量、位置一一记录下来。还有一些海岛的经纬度,海水深度,海岸线的地图等等。手法相当专业,为日后英军的到来提供了相当实质性的数据……都不知道乾隆派去的人都监视了些啥。

使团成员威廉亚历山大绘画作品

使团成员回国后,出版了很多作品,像《我看乾隆盛世》、《英使谒见乾隆纪实》、《在中国海的航行》……马嘎尔尼也写了大量日记和公文。他们的观察和记录相当仔细,涉及的事物很多,未必准确(有不少道听途说和误解),但作为另一个视觉来了解彼时的中国,还是相当有价值的。

试举几个点:

1.他们注意到中国只会应用,而不懂科学原理,比如中国人所发明的罗盘。

2.阶层很分裂,官员吃好喝好,百姓很穷。使团收到礼物时,把病死的猪丢进海中,立即被中国人捞走。作为盛产茶的国度,百姓却喝不到茶。使团的仆人,每天高高兴兴地要走他们泡过的茶叶。

3.森严的等级制度下,没有尊严。百姓害怕官员怕得要死。而低一级的官员又随时可以被高一点的官员按翻打屁股。

4.满汉矛盾很深,一小群鞑靼人统治着几亿汉人。

5.弃婴很多。妇女裹脚。

6.武器装备很落后,士兵看起来组织和战斗力不强。

7.百姓很勤劳,很淳朴,也很能干。调试仪器时,中国的工匠不用指导,就能把一个包含一千多个零件的仪器拆开,再自己装上。

马嘎尔尼的结论是:中华帝国只是一艘破败不堪的旧船,只是幸运地有了几位谨慎的船长,才使它没有沉没……只需要几艘三桅战舰,就能摧毁其海岸舰队……一旦这艘受到攻击,它就无法修复,那时候各国的冒险家都将来到中国,利用中国人的衰弱来建立威望,谋取利益。

不能不说是相当精准的观察和预言。使团带回的信息,刷新了欧洲人的三观。他们意识到中国可能是一只又肥又弱的鸡,既然是弱鸡,那么跟此前相反,它身上就只有肮脏的缺点而没有优点。

年4月7日,英国下院举行了一场激烈的辩论,议题是要不要出兵攻打中国。双方争辩了很久,局势很不明朗。一位议员站起来发言,他是一位中国通,会说汉语。

他说:不使用武力,就不可能从中国政府获得满意的结果。不赢得中国人的“尊敬”,我们就会失去印度,然后是全世界。

全场鸦雀无声,他的发言吸引了每一个人的注意力。投票的结果是对,9票之差,英国人发动了鸦片战争。

那个议员就是当年被乾隆叫到面前,赏赐香包的孩子,小斯当东。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297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