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的来历清明节

哪里能治愈白癜风 http://pf.39.net/bdfyy/dbfzl/160319/4793220.html

清明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一般在每年的4月4日或5日。

《岁时百问》中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能看出,每年4月初,空气清新,景色明朗,清明节因此而得名。

这里的“斗指乙”是啥意思呢?中国古人以北斗七星为中心,按照天干、地支和八卦的顺序,把星空分成了24个方向,这也是24节气最早的来历。

在清明时节,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了天空中的“乙”方向,即东方偏东南15度左右。

明代航海罗盘24方位图,上北下南,左东右西,“乙”为东方偏南15度

来源:罗方扬《诗意星空》,清明节的夜空形象

现代清明节是古代清明节、上巳节和寒食节的结合体。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上巳节是三月初三,源自阴历;而清明属于二十四节气之一,源自阳历。但时间上,上巳节的日期经常与清明节接近重合,相差不了几天,时间一长,两节就合二为一了。

另一个节日“寒食节”则来源于一个凄美的故事。

春秋时期的晋国发生内乱,公子重耳流浪在外,一晃就是十九年。这漫长的流浪岁月里,尽管重耳经常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却依然有一大批能人志士跟随着他。

有一次重耳实在饿到快失去意识,这时候从人介子推竟然端上来一碗肉汤,饿得前胸贴后背的重耳想都没想就一饮而尽,饱餐一顿之后的重耳才想起来问:这荒山野岭的肉从何来呢?介子推这才答道是自己大腿上的肉,重耳听了之后感激涕零,只能继续赶路。

宋李唐《晋文公复国图》局部

最后,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之下登上王位,是为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当初跟随晋文公的能人志士们九死一生之后终于凤凰涅槃,大多获得了封赏。

但因为天下形势突变,周襄王让晋文公发兵攻打郑国,所以晋文公的封赏恰好卡在介子推这里暂停了。介子推也并没有邀功,他对母亲说:晋献公有九个儿子,现在只有晋文公还在世,这是上天在保佑他,可有些人竟然认为是自己的功劳,这不是很荒谬吗?偷窃财物就会被称为盗贼,何况是贪图上天的功绩据为己有呢?这就是成语“贪天之功”的由来。

总之,介子推耻于和同僚为伍,他和母亲搬入深山隐居。

宋李唐《晋文公复国图》局部

但介子推的跟随者却非常怜悯他,写了一首诗故意让晋文公看到:“龙欲上天,五蛇为辅,龙已升云,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独怨,终不见处所。”晋文公看了说:“这说的是介子推啊,我一直忙于王室之乱,没来得及回报他的功劳。”于是派人去找介子推,可是他早已离开。有人说介子推隐居在绵上山,晋文公就将整座山赏给了介子推,称为“介山”,还自己悔悟:“用这来记载我的过失,并且表彰贤能的人!”

这座介山就是现在位于介休市的绵山,介休市也因介子推而得名。

以上都来自司马迁《史记》的记载,并没有“放火烧山”的记载。后来的《后汉书》《晋书》《齐民要术》等典籍中开始出现了介子推凄美的故事。

《东周列国志》里写的比较绘声绘色,把晋文公讨伐郑国的事情放在了后面,而是说晋文公的封赏是遗漏了介子推,介子推隐居深山之后,晋文公带人来到绵山搜寻而不得,有人出了一个馊主意:“放火烧山,介子推自然就下来了。”没想到介子推母子二人到最后也没有下山,而是抱树而亡。晋文公最后只等到了焦黑的尸骸,不禁痛哭流涕,于是立祠祀之。

百姓思慕介子推,尤为感伤,因此而不忍用火,从此以后每年的这一天,不生烟火,只是冷食,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这一天恰好是冬至后第天,也是清明节的前一天。

介子推和母亲抱树而亡

然而,介子推的凄美故事很可能并不是寒食节的真正来历,在春秋之前寒食早已成为惯例,这来自西周时期的“改火制度”。

我们千万不能用现代人习以为常的生活习惯和模式来想象两三千年前的古代人,首先是古代存在大量朴素的宗教迷信,比如星空里的心宿二,自古以来就是古人眼里一颗神秘的星球。

心宿二是夜空中第14亮的星,是天蝎座内最亮的恒星,西方叫做“安达里士”,代表着"蝎子的心脏",日本漫画《圣斗士星矢》中,天蝎座圣斗士米罗曾反复“消费”这一概念。

现在我们知道心宿二是一颗超巨星,体积巨大,外形是火红的颜色,因此中国古代将其称为“大火”。需要注意,在五行学说流行之前,火星指的一直是心宿二,而现在我们熟知的行星火星在那个时代被称为“荧惑”。

年在伦敦出版的星座卡中的天蝎座,看到蝎子胸口最大的那颗星了吗?就是天蝎的心脏——心宿二

传说早在年前左右的颛顼时代,就设立了叫做“火正”的官员专门负责观测这颗大火星,商朝更是主祀此星。

《左传》襄九年:“心为大火,陶唐氏之火正阏伯,居商丘,祀大火而火纪时焉。相火因之,故商主大火。”

古人用心宿二来确定季节,心宿也属于东方青龙七宿,所以每年春天龙抬头之后,人们才能看到“大火”,而秋后心宿二开始转向西方,直到最后隐没于地平线下,这就是“七月流火”。

心宿二迄今最清晰的影像,由智利甚大望远镜摄于年8月

其次,我们千万不能以为古代人也和我们一样,只需要将旋转煤气灶旋钮,或者简单按动打火机,就可以很容易的获得火源。

在缺乏现代化学的情况下,从商周甚至到隋唐时代,他们只能使用最古老的方法——钻木取火。

你可能觉得这很简单,不就是用根棍子,旋转摩擦就完了吗?说出来不怕你笑话,我和儿子尝试过很多次,从春和景明忙到炎炎夏日,甚至借助了放大镜也没有成功过一次。

后来经过学习发现钻木取火的门道很多,比如干燥(水分吸热大,升温慢)的材料,纤维状(吸热快,放热慢,升温快)的木绒,引燃主要的燃料(木材)。

《辇下岁时记》记载了唐代宫中钻燧取火的具体情形:“至清明,尚食(内膳习)内园官小儿(供奉禁苑者)于殿前钻火,先得火者进上,赐绢三匹、金碗一口。”

这说明直到唐代,钻木取火都是相当繁琐、耗时,并需要技巧的。

汤姆汉克斯《荒岛余生》,主人公在荒岛上钻木取火成功

后来我更是发现,自己不是职业引火师是一方面,木材没有选对,可能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根据汉代大儒郑玄对《周礼》的注释:“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季夏取桑柘之火,秋取柞楢之火,冬取槐檀之火。”

意思是,不同季节需要使用不同的木材来做引火之物。在不同季节切换引火材料,这就叫“改火”。

在古人眼里,火是有生命的事物,一年四季不能用同一个火种,季节交替之际,“改火”非常重要。

据唐代记载,“改火”要最早从皇宫里开始,通过钻木取火得到火种,文武百官排列好,一个接着一个把蜡烛点燃传递下去,大臣们喜迎新火回自己家里,也就是韩翃《寒食》里描述的“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诗中得到赐火之后,平和喜乐的心情溢于言表。

澳洲土著在钻木取火,这从来就是一项技术活

竺可桢发现,西周王朝早期,存在一次全球性的气候变冷,这会导致植物稀疏,气候干燥,火灾容易失控,在乡村影响农业生产,在城市更是会危及市民安全,因此西周王庭需要严格控火。

根据史料,同时期的希腊进入黑暗时代,很可能是因为控火不利,普罗米修斯盗取天火的传说就诞生于那个年代,而古罗马文明更是一直到全球变冷结束后的公元前年才发展起来。

所以,严格执行防火措施,是保证人民正常生产活动的关键措施。从近年前开始,按季节使用火源并派发火源,是中央政府是否具有权威的标志之一。

结合以上两点,每年春天,“大火”心宿二开始出现,朴素的劳动人民对火灾怀有恐惧心理,因此民间的“恐火”与官方的“控火”结合在一起,清明之前一段时间禁火就理所当然了。

要一直到清明以后,才可以“改火”,之后再使用新的火种。在清明之前,就只好寒食了。

至于介子推的凄美故事,一直到汉朝桓谭的《新论》里,才得到记载,很可能是将两者附会在一起了。

普罗米修斯盗取天火。火,意味着文明,意味着人类征服自然的开始,古今中外都有很多关于火的神话传说

不管怎样,现在清明节已经是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进入现代文明的我们当然不会再“寒食”,我们外出亲近自然,踏青游玩,扫墓祭祖。

家长还会带领孩子们走出户外,放起各色各样的风筝,大家和风筝一起,沐浴着和煦的春风。

每年四月份,潍坊风筝节

清明的到来还标志着“三等期”的结束——等待桐花开花,等待田鼠回洞,等待天上出现彩虹。

桐花是清明“节气”之花,每年到清明开到绚烂至极。《周书》中有:“清明之日桐始华”。

绚烂的桐花

清明前采摘和加工的绿茶通常品质最好,香味最好,因此明前茶成为馈赠的佳品。

明前绿茶

在江南地区,还有吃刀鱼的习俗。刀鱼是长江三大美食之一,它那的柔软骨头在清明节之后会变硬,在清明节之前的旺季时分,在高档饭店,刀鱼价格甚至可以达到数千元。

江阴刀鱼是一绝

往期推荐

节日的来历

万圣节

节日的来历

感恩节

节日的来历

复活节

节日的来历

情人节节日的来历

愚人节节日的来历

上巳节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143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