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望远镜看别人,拿放大镜看自己历史国学

《晚晴集》中有云:“观天地生物气象,学圣贤克己工夫。”我们从孩童时代就接受了教育,并且到现在还能脱口而出一句话:“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句话,大概意思就是说,我们要懂得欣赏别人和赞美别人;同时,要严格要求自己的一言一行。试想一下,假如现在有一位长得貌美如仙的女子来到大家面前,任何人拿着一只倍的放大镜来观看这个美女的脸庞,一定都非常的失望,因为我们看到的将是坑坑洼洼、凹凸不平的一张难看的脸。但是,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拿望远镜来看远处的一座高山,那么我们看到的将是青山绿水,绿阴葱茏,仿佛人间仙境,令人流连忘返。假如你能够始终以欣赏的眼光来看待身边的每一个人,那么人们就会因为受到你的尊敬而倍感振奋。否则,一味挑剔别人的毛病,必然会引起人们的反感,人际交往也必然陷人困境。要想成为一位成功而出色的人,宽厚待人,严以律己,是具备顾全大局胸怀的基本辅助层面。换言之,一个不能宽以待人、严以律己的人,就不可能是一个顾全大局的人。《庄子·庚桑楚》载曰:不能容人者无亲,无亲者尽人。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不能宽以待人的人,就不可能拥有愿意与自己亲近的人,没有愿意与自己亲近的人,就等于是自己主动地远离了他人。王梵志诗亦有云:“有势不需倚,欺他必自危。但看木里火,出则自烧伊。”在诗中,王梵志以木燃出火后自焚的道理,指出为人不可仗势欺人,否则的话,就会自食恶果。韩愈在《原毁》中云:“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韩愈的确不愧为大家,寥寥数言,便把严律己、宽待人的道理讲得清清楚楚。明代的学者薛宣也云:惟宽可以容人,惟厚可以载物。总体而言,古之先贤为人,讲究待人的宽容与大度,更注重律己的严格与细微。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是完善自我人格的需要。不管是什么样的人,只要做到不苛求他人、体谅他人、理解他人、不谋害他人,不恶待他人,通常情况下,便会被他人看成一个与人为善、品德高尚的人。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不仅仅是只与自己较劲,他人有了错误和缺点,同样也需要批评帮助,否则的话,就是失职的表现。但是,在批评教育时,自身要本着一颗宽容之心、友爱之心、团结之心,友好而耐心地帮助他人改正错误和完善缺点。严以律己并不是自己一定要自虐、自残,宽以待人更不是说没有任何原则可讲。不管对哪一层面的人而言,原则、规章制度都必须要坚持,没有规矩,何以成方圆!很遗憾的是,在现实生活当中,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人,假如说不去费番周折去找的话,是很难碰到的。有很多人,别人有了错误,就大加指责恨不得拿棍子把他打死,就象拿着放大镜,巴不得把别人的缺点放大几百倍来看;当自己犯了错误,便千方百计地开脱责任,生怕丢了自己的脸面。而我们的古人,却有自己犯了错而判自己死刑的人,他就是晋文公时代的李离。当时,李离是随从晋文公的优秀法官,只因听信了不实之言而错杀了一个好人后,便把自己囚禁了起来,并给自己判了死刑。晋文公得知情况后,对他说,官职有大有小,所处的刑罚也有轻有重,所谓刑不上大夫!是下边的官有罪,这并不是你的罪过。李离回答道:“我位高权重,并没让给下面的人来当;我领取的俸禄也没分给下面的人;现在,我误听失察,错杀了好人,却要把罪过推给下面的人,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更何况治狱断案规定明确——因为失察而误判刑,断案人就要自己受刑;因为失察而错杀了人,断案人就该处以死刑!现在,我失察而错杀了好人,理当判斩。之后,尽管晋文公判他无罪,但李离还是用剑自杀而死。如此律己的境界,能不令今天的人们感到汗颜?严以律己,的“以细行律身”。相传,在白居易任杭州刺史的三年间,没有动过百姓的一草一木,声名非常好。当他离任回家闲居的时候,突然间想到了一件事,感觉自己是大错特错!这件事,就是他在游天竺山的时候,带回了两块如画的石头。他心想,要是所有游天竺山的人,都同他一样,取走两块石头的话,这样天长日久下去,天竺山岂不要被搬平了!由此,为了责己,同时也为了警醒世人白居易写了一首题为《韵语秋阳》的“检讨诗”,诗中云:三年为刺史,饮水复食叶。惟向天竺山,取得两片石。此抵有千金,无乃伤清白。白居易律己之严的心态,油然于字里行间,细细读来细细思量,值得敬服,值得叹服。拿望远镜去看他人,是以一种超然的宽容与欣赏的眼光;拿放大镜看自己,是以一种决然的姿态来要求和磨练自己。“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要做一个合格的人,首先就应该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严律己,宽待人,是人格道德方面的修养达到较高程度的直接体现,因而自古以来,一直被人们视为做人的一种美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842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