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放大镜 >> 放大镜优势 >> 尚书流浪记

尚书流浪记

中国人历来有记录的好习惯,自从有朝代开始,就有史官,亦有记录。

一个个朝代的精彩轮转,一个个历史人物活灵活现可歌可泣的人生故事,都仰仗于笔不耕辍的记录。

而在所有尚存的史书中,《尚书》的流传之路简直就是一部难以言喻的苦难史,一本书,经历了火炼以及无数颠沛流离的灾难,还能沿袭千年将古人的生活与智慧展现在我们面前,实属不易。

在先秦年间其实没有《尚书》的说法,只能称为《书》,到西汉才被司马迁命名为《尚书》。

所谓《尚书》其实是记录了上古流传下来的繁多故事,后来经过孔子的删减修订,形成了儒家风味十足的《尚书》。

一、遭遇焚书坑儒的劫后余生

当年秦始皇一把大火烧了无数儒家经典史集,自然充满了儒家风味的《尚书》也不能幸免于难,绝对是待烧名单上的头几位目标。

不过据说当年有个名叫伏生的讲《尚书》的老博士,在这场大乱中将《尚书》藏于墙壁中,后来短命的秦朝到二世就覆灭了,老博士伏生在汉初找回了二十八篇。

等到汉武帝的时候,派晁错去找当时已经90多岁高龄的伏生抄录学习《尚书》,于是,这二十八篇《尚书》成为了经历火劫之后首次流传的版本。

这就是伏生系的《尚书》。

这算是《尚书》遭逢的第一大劫难,可谓成也孔子,败也孔子。要不是孔子删减精修,大肆宣讲,《尚书》也不会被深深的打上儒家的烙印,也许还能躲过那场大火的劫难。

但恰恰又因了孔子及其门徒的大肆宣讲,让《尚书》的受众范围极其广泛,才会有伏生这样的死忠粉拼命护书。

伏生系的《尚书》对比原版的《尚书》已经是失传的很严重了,毕竟只有二十八篇。经过几代的发展,这个伏生系的《尚书》又分支成为三个流派,而这三个流派和版本在宣帝时竟都并列于官学,各成门户。

三家《尚书》分别为欧阳(高)、大夏侯(胜)、小夏侯(建)。

就这拼命存活下来的三个版本也没有蹦跶多久,到了西晋的时候,全部失传于永嘉之乱中,也算是政治斗争的陪葬品了。

至此,老博士伏生费尽心力好不容易保留下来的《尚书》宣告死亡,民间也再没有传出伏生系《尚书》的任何消息。

二、孔子家遭强拆竟拆出惊喜

然而,剧情总是会发生令人惊喜的转折。

几乎在晁错找伏生传抄《尚书》的同一时期,鲁共王为了扩修自己的王城,强占了人家孔子的住宅,施工队进驻现场,没多久就在孔子家的墙洞里发现了一部《尚书》。

这部尚书比伏生系《尚书》牛的一点在于它全部是用秦汉以前的古文字所书写的,我们不难猜测,孔子家墙洞里的这本《尚书》一定比老博士伏生的记录更加全面和丰富,实际上也比伏生系《尚书》整整多出了十六篇。

后来孔子的第十一世孙汉博士孔安国将古文翻译成了当时通行的隶书,所以这本《尚书》被称作“隶古定”本。

对于这多出来的十六篇,孔安国及后人也都没有做过什么注解,东汉时期的马融和郑玄继承“隶古定”本的时候又有一些篇章亡佚了,但是马融、郑玄版本在东汉和南北朝的时候又流行过一段时间,就此又分出很多版本出来。

后来,大翻译家孔安国还收了一个徒弟,那就是司马迁,于是《史记》中也大致能看到一点“隶古定”本的影子。

直到唐代,官修《五经正义》形成了国家标准教材,即孔颖达完成的《尚书正义》。

渐渐地,马融、郑玄的版本开始无人问津,毕竟野生的干不过官家,于是也很可惜地亡佚了。

其他经典我不知道,但就《尚书》几次被捕获来看,可能躲墙洞是它的终极逃命法宝,有老宅子的朋友们,没事儿多掏掏墙洞,也许会有惊喜的发现。

三、人人来找茬

唐代的标准教材流行了很久,直到后来改朝换代,宋成了舞台C位,于是秉承怀疑前朝的尿性,开始批判和怀疑前朝的一切,作为国标教材的《尚书》再一次站在了风口浪尖上。

一种学者开启了找茬模式,拿着放大镜来试图寻找出《尚书》的破绽,其中最著名的一位要算是朱熹了,也是艺高人胆大,别的学者顶多是揪着一个点反复做文章,但是朱熹直接盖棺定论,宣布孔安国搞了一本假书来糊弄大家,这无异于点爆了一个重磅社会热点新闻。

《尚书》历经磨难流传了那么久,谁也不能保证其中的真真假假,曲折离奇。经过时间的变迁,我想没有人能那么容易的为这部经典下一个准确的定论。

不过从宋朝往后,几乎每一个朝代都开始为了《尚书》而辩论。

有时候想来,这件事情颇为讽刺,没有人再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771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