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是好的,他们为什么还加码

我们常常看到一些政策很好,但接下来的落实,有的打折扣、搞变通,有的层层加码,弄得基层和大家都很难受。

从纯管理角度,今天来探讨下这个问题,到底发生了什么?

那么,既然很多政策是好的,为什么还出现了那些层层加码之类的乱象?

1.有的政策愿景好,但可能有多个具体目标却未明确轻重缓急,也可能缺乏足够具体规范性的配套细则指导。

一个政策为了全面兼顾,“既要...又要...还要...”式的目标,是很常见的。

比如,要清零,又要跑马拉松,但仅仅一次赛事就有让之前防疫成果重头再来的风险,最近还陆续跑了北京、成都、上海。几万人的大型赛事必然会影响防疫成果,应该优先保哪头,政策重心要不要从主动追毒(重在防,比如全民核酸、封控意在区域主动清零)转向:被动治毒(重在治,避免医疗资源挤兑,被动、重点清零降低治疗压力)?至少目前看,政策还很纠结。

多个目标中哪个目标才是重点、哪个是优先、哪个成本效益更大(成本应该考虑全口径的代价),不同阶段万一目标之间冲突了优先保谁?这些事,很多时候并没有说得很清楚,让领悟能力不高的执行者只能在迷茫中加码、一刀切。

有时候,政策的条款本身也不够具体,比如:“非必要不...”、“非紧急不...”、“可适度...”,如此种种。到底哪些算必要、什么算紧急,哪些算适度,有哪些“生命至上”的情形,这些没有具体、量化、流程化的配套细则,就很难让执行层去统一认识、统一尺度。

很多时候是,不出问题,就是适度,出了问题就是不适度,这会让执行者进退两难,只能往紧了去解读、执行。

2.有的决策者和执行者各自责任分担不清,问责的大棒又在制定者手里。

政策本身规范不够清晰的另外一个弊端是,政策制定者、执行者的责任分担会变成薛定谔的猫:执行得到位不到位就看结果好不好。

如果结果好了,当然是政策的功劳,执行者也会有奖励;但若结果不好,不具体的政策就会变成问责的工具,让执行者难承其重。

有些决策者甚至为了免责,有意口头下达基层去执行有“违法”嫌疑的动作,让底下人无所适从。

政策不够具体的结果可能演变成:上级政策持续倾向免责、无责,但一旦结果出了问题,问责的板子就会打在基层执行者身上,多数也会由决策者归责于执行者对政策理解或执行不到位。

比如,前期二十条出来,石家庄紧接着宣布停止全员核酸、公共交通不再查验核酸、该解封解封等措施,传闻在国家卫健委督导组对有些做法“盲目执行”、未充分理解、曲解新政策提出整改要求后,石家庄又马上调整恢复了前期防疫措施。

如果决策者起初就认为制定的政策是必然对的、完美的,别人监督和自我革命就有点难,政策自身问题的及时反馈和调整也很难做到,决策者也会倾向于认为执行者无能或偷懒,执行者即使认为上级政策有欠缺是但又怕丢官帽,也不敢直接反馈真实情况,陷入负面循环,最终伤害的还是决策者的公信力,也会让决策者有脱离群众的巨大风险。

在法律层面,有立法、司法、执法分开,还有不断更新的司法解释,能够比较好的解决这个责任分担的问题,行政体系不妨也研究借鉴一下经验。

3.政策也是某种意义上的授权,授权如不明确一方面会让执行者陷入能力恐慌,一方面也会让执行者自我过度授权,而不让加码还不断加码可能预示着能力已到极限。

有些政策规范不具体,它还会带来授权不清晰的问题,导致各级会无限扩大化自己的授权以至到不合理。

比如,应该一级机构决定的事,三级、四级机构不打招呼直接就干了,随意就把路给断了、静默了、硬质隔离了、增加封控或隔离天数了,他们没意识到越权处置也是违法。

没有实施细则和有效监督,底下为了完成任务,也可能为了免责,或者为了权力、利益(甚至突破底线为了权钱勾兑),就不得不变通,有的打折扣,有的加码,政策的模糊倒是给了巨大的灵活空间和便利。

加码对执行者是有好处的,一方面可以完成上级的考核任务,另一方面,加码的成本基本不需要加码者自己去承担,几乎所有加码的成本都是被加码者即:我们老百姓承担了,而这些成本大概率是没被上级决策者在制定政策时考虑的。居委会把不该封控的小区封控了,能有什么成本?或许还由此增加了物资调配的特权。因为过度防疫,也有不少紧急情况得不到救治而伤亡的案例,更别说生计受到影响这种经济问题,都是我们老百姓不得不承受的沉重成本。

这样的加码,执行中会持续侵蚀大家的应有权利,挤压生存空间,让大家的忍耐接近极限,就会有诉求去释放压抑的负面情绪,极大侵蚀决策者公信力和社会稳定,当然更伤了大家的心。

4.有些没有形成有效的问题反馈及及时自我完善机制,没有真实、有效的信息反馈,让决策者也很难对下级建立充分信任。

因为目标的轻重缓急、责任分担、合理授权这些问题,最终可能会演变成政策矛盾循环结构:

决策者:初衷是好的,权责可能不够具体,目标大而全:既要又要还要,责任、压力下面承担的多。一旦有“我就是正确”心态,对政策自身问题的有效反馈并及时调整就难以实现。

地方:即使政策落实难,迫于能力恐慌或问责压力,加码、一刀切、滥用权力,不计成本去实现,很难去对政策做实质性的问题反馈。

基层:最辛苦,矛盾冲突的最前线。反复加码也可能让他们有负面情绪,甚至可能影响群众对决策者观感,进而影响决策者的公信力。

既得利益方:有些既得利益者突破底线利用政策漏洞,或伙同权钱交换,裹挟政策,持续获取政策巨大红利,社会因此承受的代价也是巨大的。想想,三年以来,已经出来多少个核酸检测机构造假了,听说最近还有核酸机构要上市。

我们老百姓:是政策成本最终的承担者,政策一旦目标不全面均衡,大家的资源、耐心可能被加码压到极致,又没有影响上级决策者的顺畅言路通道,也没有正式的机构代替发声,最后只能自己发声。比如那些没有稳定收入来源的,长时间封控在家,坐吃山空直到返贫,怎么办?媒体在这里应该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的。

其他势力:当然也会有人想见风使舵、煽风点火,意在收割。实际是,每一次的脱离群众,都可能在给其他势力递刀子,本来这些人是要拿着放大镜才能找到茬的。还是要把自己的事办好,不要让亲者痛、仇者快。

短期来说,政策做到法莫如显才能执行好,政策制定当然首先得科学、实事求是,也得要具体明确、责任清晰、授权明确,希望该是政策自身的问题政策担,该是执行的问题执行者担。长期来说,循环局的最终破解,还是需要依靠决策者的开明与包容,充分发挥各级人民民主的作用,让各级人民监督发挥更大作用,来避免决策机制的脱离群众和僵化。

“一个健康的社会不应该只有一种声音”,不是公共关系的专家,只是做过几年基层企业管理,从底层的视角浅谈下我对政策执行中一些问题的看法,与诸位一起探讨,让政策制定更科学、调整更及时。

我是李扬,一个乐观的悲观主义者,年近不惑,还没认怂,用思考和行动为这个国家尽一点微薄之力。

创作声明:感谢Doria对本文的支持。欢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454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