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湘教版科学二年级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  溶解

第1课  它溶解了吗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认识溶解现象,知道什么是溶解。能判断能溶解和很难溶解的物品。

2.科学探究:通过观察实验,经历溶解概念建构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描述、比较、对比实验、抽象等探究技能。

3.科学态度、STSE:培养学生严谨态度和细致观察的习惯,培养将科学知识(溶解概念)应用于日常生活的自主意识。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建构溶解概念。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胭脂红的溶解过程类比推理出盐的溶解过程。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烧杯,凉开水(矿泉水),3个试吃杯,2根玻璃棒(消毒),3  根筷子,盐,沙子,胭脂红,吸管,包装袋,记录单。

教师准备材料:相关课件及“吸管取水”微课。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出示食盐和沙子,提问:把食盐和沙子分别放入水中会产生什么变化?

2.学生猜测,说说猜测的理由。

3.动手实验:静置→观察→搅拌→再观察,注意搅拌时不要触碰到杯壁和杯底。把看到的现象记录到活动手册上。

4.学生描述用眼睛观察搅拌前后的现象。

二、活动一:食盐“藏”到哪里了

1.师:大家通过观察发现沙子还在水中,而盐粒不见了,盐“藏”到哪儿去了呢?

2.学生依据生活经验进行猜想。

3.想一想:你们有哪些办法找到盐的“踪迹?”

4.小组交流后,谈谈想到的方法。

5.师及时对可行的方法予以肯定和回应。

6.演示:使用“吸管取水”的方法。

7.学生实验,及时记录。师巡视指导,参与到学生活动中。

8.汇报、交流:从杯中不同地方取的水,尝一尝有咸味的是……

师相机将各组的实验结果用红“●”标注在黑板上的烧杯图形中,集中展示盐分散“藏”在了这杯水的各个部位。

9.小结:盐都藏在了这杯水的各个部位。

三、活动2:观察胭脂红在水中的变化

1.师:盐“藏”在了水中,那么盐进入水中后是怎样到达这些位置的?大家刚刚用眼睛应该是没有办法看到的,老师有个办法能让大家亲眼见证!

2.观察胭脂红在水中的变化

(1)介绍胭脂红。

(2)分组制订实验计划(含实验步骤),学生代表交流分享,师生点评。

(3)分组实验,将实验现象及时记录在活动手册上。

(4)汇报交流:描述胭脂红进入水中后的现象。

(5)师:胭脂红与食盐放入水中后发生了变化,你们发现了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如不同点:颜色、透明程度、颗粒大小变化快慢等;相同点:颗粒大小都由大变小,最后都看不见……)

(6)类比推理:食盐进入水中也是均匀分散在水中。

要求学生说出推导依据。如胭脂红进入水中最后均匀分散在水中(红色均匀分布于水中),食盐进入水中最后颗粒看不见,分散“藏”在水中各个部位(水杯中不同位置均能尝到咸味)等证据。

3.总结:像食盐和胭脂红这样,放入水中后会均匀地分散,最后它们的颗粒看不见了,这种现象叫溶解。

四、拓展活动:

1.师:沙子溶解在水里吗?为什么?

2.学生依据建构的溶解概念进行判断,并作出解释。

3.课后小调查:在我们身边哪些物质能像盐一样容易溶解于水,哪些物质像沙一样不容易或不能溶解于水?咱们在下一课将继续学习。

教学后记:

第2课生活中的溶解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知道有些物质能够溶解在水里,有些物质很难溶解在水里。

2.科学探究:通过实验、观察和判断,按能溶解和很难溶解给厨房的调料品分类。

3.科学态度、STSE:

认识到溶解在生活中的应用广泛,体会溶解现象应用于生活中的意义。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知道有些物质能够溶解在水里,有些物质很难溶解在水里。

教学难点:判断淀粉、食用油、陈醋在水中溶解的难易程度。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白糖、味精、食用油、淀粉、陈醋、雪碧、烧杯、玻璃棒等

教师准备材料:溶解在生活中的应用及气体在水中溶解的图片或微视频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溶解,溶解现象有些什么特征?

2.出示厨房里的调料品,提问:它们进入水中后能溶解吗?

二、活动1:观察厨房里的溶解现象

1.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预测这些调料品是否容易溶解于水。

2.分组制订实验计划,并汇报实验计划。

如:将白糖、油、陈醋放入水中,搅拌后再多静置一会儿,比较三种现象中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判断是否有溶解的典型特征。再将淀粉、味精等放入水中先观察,再与溶解特征对比判断……

3.分组活动,及时记录。

4.整理器材,汇报交流。

学生依据溶解的概念进行判断和分类。

三、活动2:溶解在生活中的应用

1.师:厨房里有很多的调料品能溶解在水中,可以给我们生活带来些什么?2、学生谈谈溶解现象应用于生活中的意义。

3.师:溶解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上节课后,我布置大家进行了小调查,现在请孩子们来说说你的调查情况。

4.师出示课前搜集的更多溶解在生活中应用实例的图片、视频,做补充介绍。

四、拓展活动:气体在水中的溶解

1.小魔术:沸腾的雪碧

用注射器吸三分之一的雪碧,再用橡皮封住管口,然后慢慢地往外拉(往里推)注射器的活塞,引导学生观察注射器里的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2.学生尝试魔术揭秘。

3.师:生活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气体溶解在水中的现象。

图片示:加热水的初期,烧水容器壁上总是有小气泡的出现家庭养鱼时的充入气体装置……

课后活动:溶解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

教学后记: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部分孩子懂得了有些物质能够溶解在水里(如白糖等),有些物质很难溶解在水里(沙子等)。

第3课自制泡泡液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知道制作泡泡液的简单配方。

2.科学探究:能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不断调制、比较制作出能吹出很多或很大泡泡的泡泡液。

3.科学态度、STSE:注重动手和实践,思考并发现问题。

教学重点:训练学生的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

教学难点:不断调制、比较制作出能吹出很多或很大泡泡的泡泡液。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洗发乳、肥皂(切碎)、洗洁精、沐浴乳、吸管、白糖、小杯子、玻璃棒等

教师准备材料:吹泡泡的图片和视频资料等。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出示魔幻泡泡秀图片或视频,师:小朋友一定都玩过吹泡泡,是童年最美好的回忆。你产生了些什么想法?有什么问题想提出来吗?

2.学生说说。

3.师:这节课让我们自己动手来制作吧!

4.师生共同制作吹泡泡的工具。

二、活动1  :调制泡泡液

1.师:吹泡泡的工具有了,重点是需要制作出效果很好的泡泡液了!你们认为可能有哪些洗涤剂能用于制作泡泡液?

2.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说自己知道的洗涤剂。

3.出示不同的洗涤剂:洗发乳、肥皂、洗洁精、沐浴乳。

师:我们试一试哪种最容易吹出泡泡,然后将它们排排序。

4.学生自主活动,配置泡泡液,比较用洗发乳、肥皂、洗洁精、沐浴露哪种更容易吹出泡泡。

5.学生汇报、交流,展示不同泡泡液吹出的泡泡。

三、活动2:怎样使吹出的泡泡更多或更大

1.提出挑战任务:怎样使吹出的泡泡更多或更大?

2.思考方案,交流各自的方案,完善方案。

3.动手实验,不断通过对吹出泡泡的效果进行比对分析,寻找最佳配方,从而完成泡泡液的调制,让吹出的泡泡会更大更不容易破。

4.室外吹泡泡表演活动,分享自己的调制过程及发现。

四、拓展活动

1.提出还想探究的问题,课后去探究。

2.在家里可以制作不同的泡泡,展示给爸爸妈妈观赏。

教学后记:孩子们对这节课特别感兴趣,通过回家做实验,课堂上回答问题积极踊跃。

第二单元动物的反应

第1课观察兔子的反应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知道兔子可通过眼、耳、鼻、舌等感知环境,并产生相应的反应。

2.科学探究:初步发展对比实验的设计能力;提高观察、比较、描述的能力和依据事实分析判断的能力。

3.科学态度、STSE:对研究兔子的反应产生兴趣;能认真细致观察比较;能如实进行描述;设计方案与描述分析中,乐于倾听和交流;增进爱护保护兔子等小动物的情感。

教学重点:知道兔子可通过眼、耳、鼻、舌等感知环境,并产生相应的反应。

教学难点:指导设计对比实验,通过观察、比较、描述并依据事实进行分析判断。

教学准备:

实验材料:兔子、兔笼;胡萝卜、青菜、干草、苹果、挡板,两个黑色布袋,分别装篮球和青草

教学时间: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人用各种感官感觉周围的世界,做出反应。小动物呢?今天开始我们进入第二单元的学习。

利用单元页,引导学生欣赏,描述,读读小诗。

2.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观察研究一种小动物——兔子。

二、活动1:观察兔子的感官

1.观察前提出要求:安静,不要惊扰兔子;先整体观察,再重点观察它的感官。

2.观察兔子

例如:兔子眼睛是红色的。

兔子有两颗大门牙。

兔子的耳朵上有很多红色的血管。

3.画一画:把兔子的样子画下来,标出它的眼、耳、鼻等感官。

三、活动2:观察兔子对不同食物的反应

1.讨论:兔子喜欢吃什么?

2.将兔子依次放在胡萝卜、白菜、草和饼干附近。观察:兔子对几种食物的反应一样吗?说一说你的发现和想法。

例如:兔子喜欢吃胡萝卜、白菜、草,不爱吃糖果和饼干。

兔子吃之前会先闻一闻,再吃。

3.思考:兔子鼻子的嗅觉能帮助它找到食物吗?

4.实验:用两个不透明的布袋分别装篮球和白菜,把兔子依次放在两个布袋附近,观察兔子的反应。

5.说一说:根据实验现象,你有什么结论?

6.小结:兔子能通过鼻子的嗅觉帮助它找到食物。

四、课后拓展

继续观察小兔子,记录你的新发现。

板书设计

观察动物的反应

兔子感官:眼、耳、鼻

教学后记:孩子们懂得了兔子能通过鼻子的嗅觉帮助它找到食物。

第2课观察蜗牛的反应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蜗牛的身体主要由头、腹足和外壳构成,头部有长短不同的2对触角,长触角的顶端长有眼。蜗牛对不同气味有嗅觉反应。蜗牛对声音变化无明显反应。初步了解蜗牛的生活环境,初步了解蜗牛喜欢吃的食物。

2.科学探究:

通过观察蜗牛,初步形成提出问题的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初步学习利用对比的思路设计实验的能力;发展观察、比较、描述能力。

3.科学态度、STSE:

对观察小动物充满兴趣,认真细致、乐于记录;乐于将发现的动物反应主动与他人分享;乐于饲养小动物。

教学重点:了解蜗牛身体特征;观察、比较蜗牛对气味和声音的反应。

教学难点:在教师的指导下,初步学习利用对比的思路设计实验;发展观察、比较、描述能力。

教学准备:

课前准备材料:课前寻找并饲养蜗牛。

学生实验材料:蜗牛,棉棒2支,小玻璃瓶2个,分别装少量白醋和糖水;透明长尺子、棉线绳、木头铅笔;放大镜。

教师准备材料:蜗牛身体组成部分的PPT;饲养蜗牛塑料盒(内放湿沙子、菜叶、黄瓜,放养多只蜗牛)

教学时间: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这节课,我们将观察蜗牛的身体特征和蜗牛的反应,

大家在哪里找到的蜗牛?它们生活在什么地方?

二、活动1:认识蜗牛

1.拿出蜗牛。

2.从整体到局部、按照一定顺序观察蜗牛的外形。(利用蜗牛身体图卡认识蜗牛的各个部分)

3.组内交流之后再全班交流。

4.画一画:把蜗牛的样子画下来,并标注出蜗牛的身体外形结构及感官。

三、活动2:观察蜗牛的爬行

1.想一想:蜗牛靠什么行走,怎样行走呢?

2.将蜗牛放在有色透明塑料板上,观察蜗牛行走的方式和轨迹。

3.提问:蜗牛遇到不同的“路况”,会怎么行进?

4.将蜗牛分别放在细线、木棍和直尺上,观察蜗牛是怎样行进的。

5.汇报交流。

(第一课时可到这,后面可上第二课时)

四、活动3:探究蜗牛对气味的反应

1.明确问题:蜗牛到底有没有鼻子,会不会闻味道?

2.讨论:面对不同气味的食物,怎样让蜗牛在看不见的前提下观察它的行为?

(引导学生可迁移上一课的方法:将不同气味的食物放在黑色袋子中,观察蜗牛的反应。)

3.完善实验方案。

例如将同一只蜗牛放在桌子上,用分别蘸取了糖水和醋的两根白色棉棒吸引蜗牛,观察蜗牛的反应。(蜗牛会爬向蘸取了糖水的棉棒;遇到蘸取了醋的棉棒,蜗牛将身子缩回到硬壳内。)

4.学生实验,实验之后汇报交流。

五、活动4:探究蜗牛对声音的反应(可与上一活动分组并行开展)

1.讨论:蜗牛对声音有什么反应?

2.将同一只蜗牛放在桌子上,并依次对它大声喊和鼓掌。

3.观察到什么现象?说一说我们的发现和想法。

六、课后拓展

1.小知识补充:蜗牛是世界上牙齿最多的动物,虽然他的嘴大小和针尖差不多,但是却有很多颗牙齿。在蜗牛的小触角中间往下一点儿的地方有一个小洞,这就是它的嘴巴,里面有一条锯齿状的舌头,科学家们称之为“齿舌”。

2.继续观察蜗牛,记录你的新发现。

板书设计

观察蜗牛的反应

蜗牛的爬行:腹足  “波浪形”有粘液

对气味的反应:  有嗅觉反应

对声音的反应:  无明显反应

教学后记:对于蜗牛,一些孩子不够了解,通过学习,懂得了在蜗牛的小触角中间往下一点儿的地方有一个小洞,这就是它的嘴巴,里面有一条锯齿状的舌头,科学家们称之为“齿舌”。

第3课有趣的动物反应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能举例说出2—3种动物利用某种感官(眼、耳、鼻、舌等)对周围环境进行感知、做出反应的事例;进一步感受到多样的动物做出多样的反应。

2.科学探究:

能观察、比较环境变化下,动物做出反应的情况,并进行如实描述,力求准确;发展利用不同方式获取动物反应的信息的能力,通过阅读搜集动物反应资料的能力。

3.科学态度、STSE:

细致观察,比较,乐于与同伴分享发现;能倾听、欣赏同伴对动物反应的发现;不断形成研究动物反应的兴趣,增进亲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388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