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近代为何落后于西方欧洲人有第三

擅长白癜风的辩证论治 http://m.39.net/pf/a_9293499.html

本文参加百家号科学#了不起的基础科学#系列征文

在史学研究领域有一个著名的难题,叫做“李约瑟难题”,英国学者李约瑟从20世纪的30年代开始研究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他发现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遥遥领先于同一时期的欧洲,于是,就提出了一个疑问:为什么近代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中国发生呢?

中国古代的铸铁领先于欧洲

中国的科学技术在古代有很多个世界第一,中国人第一次发现了太阳黑子,公元前年,中国的天文学家甘德记录下了太阳黑子的活动,而古希腊人第一次记录太阳黑子的活动,是在公元前年;中国人最先制造出了钢铁,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冶金家綦毋怀文就发明了灌钢法;中国人首先发现了负数,西汉时期的《九章算术》就有关于负数的运算法则,中国人很早就知道,零减正数的差是负数,零减负数的差则是正数,欧洲的数学家直到公元17世纪的时候才运用负数的概念。

太阳

尽管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遥遥领先于欧洲,但是,我们在近代却落后了,第一次科学革命(工业革命)并没有发生在中国,而是发生在欧洲。改变人类历史的三次科技革命,起源地都是在欧美国家。为什么中国没有产生近代科学呢?其实与一个很小的物件有关,那就是玻璃。

在讨论玻璃的重要性时,我们先来看两幅画:

《披纱巾的少女》

这幅画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画家拉斐尔的作品,画面上的少女栩栩如生,就像照相机拍摄的一样。

唐伯虎的仕女图

这幅画是中国明代著名画家唐伯虎画的仕女图,唐伯虎如果穿越到今天,给一个美女画肖像,画完之后,这个美女一定会说画得也太不像了吧,很难想象你居然是一个画家。

唐伯虎与拉斐尔可是同一时代的人,为什么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作品如此接近真实呢?而且真实的让人难以想象,连照相机都拍不出这样的效果,在欧美国家,一直有学者怀疑欧洲的很多绘画作品其实是“拍摄”出来的,而不是画出来的,那个时候没有照相机,怎么造假呢?运用了很多的光学技术,欧洲的绘画与其说是艺术,不如说是技术。

欧洲19世纪20年代的人物画

我们都知道“小孔成像”的原理,15世纪,欧洲的艺术家常常利用“小孔成像”的原理辅助绘画,想要画一棵树,首先把树投射在墙壁上,然后在墙壁上临摹,就能画出一棵树了,窗外的风景即可以投射到墙壁上,也可以投射到纸上,一个人即使没学过画画,但只要他会临摹,有了“小孔成像”的黑科技,他就可以把窗外的风景画得很像。当然,“小孔成像”只是最简单、最基本的光学技术,后来,欧洲人还运用了透视法,我们的眼睛所看到的世界是一个三维的立体世界,同样大小的景物,我们的眼睛是感受不到远处的景物小,近处的景物大的现象的,而是感觉一样大,如果按照这个感觉来画画,就没有立体感了,欧洲人因为习惯利用光学技术进行辅助绘画,所以,很快就发现了“远小近大”的原理。

拉斐尔的作品,画上有人物的影子

透视法有线透视、空气透视、隐没透视,我们讲一讲最简单的透视法,就会明白欧洲绘画作品的特点了,线条透视就是说在一张纸上画一个正方体,这个正方体的线条在现实世界明明是垂直的,但是在纸上却不能画成垂直的,而要画成倾斜的,否则的话,就没有立体感了;空气透视,就是说在现实世界里,同样一个景物,色彩其实都是一样的,但是,画到纸上,一定要远处的景物色彩暗淡,近处的景物色彩鲜明;隐没透视,就是说画远处的景物,不能太清晰,画近处的景物一定要清晰,远处的水一定是没有波澜的,远处的树木也没有树枝,这样才会有一种三维空间的感觉。

欧洲19世纪30年代的绘画作品

透视法的这些技巧都是欧洲人在绘画“造假”的过程中,摸索出来的原理,当一个三维空间的世界投射到二维平面上的时候,才会有“远小近大”、“远黯近丽”、“远水无波”的效果。中国古代的画家画画,很鄙视技术,从来没想过要真实地展现客观世界,而是要抒发情怀,中国人画画注重写意,西洋人画画注重真实。

欧洲近代早期的绘画作品,其实是“照相机”拍摄出来的,即运用光学技术绘制的,在当时运用光学技术其实并不是造假,很多画家都在用,世界上第一台照相机是法国人在年发明的,发明照相机的人就是法国当时的一位画家,所以,欧洲的绘画与照相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画着画着,就发明了照相机。

照相机所拥有的光学技术,很早就有了,然而,“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在17世纪的时候,人们苦于没有感光材料。要不然,西方传教士郎世宁就不是给康熙、雍正、乾隆画肖像画了,而是给他们照相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康熙皇帝、乾隆皇帝的画像,其实就是相片,与他们真实的形象相差不是很大,但是,我们去看汉武帝、唐太宗的画像,就看不出真人的感觉了,有点写意。

郎世宁画的乾隆皇帝画像

在没有感光材料的情况下,欧洲的照相机只能用于绘画,所以,欧洲的绘画作品有明显的照相机的痕迹,比如欧洲的绘画作品只有一个焦点,画的视域只有60度,与今天照相机的焦点是一样的,而中国古代的绘画作品,则可以有多个焦点,每一段都可以有一个焦点,中国古代的绘画作品,看不出照相机的痕迹,说明中国人画画是真的在画,没有运用任何的光学技术。

司马炎画像,写意手法明显

光学技术的运用,最终导致了照相机、电影的发明,有了照相机以后,画家画得再像,也没有照相机拍摄出来的像了,于是,欧洲的绘画就开始注重写意了,欧洲印象派在19世纪80年代的兴盛,恰恰是照相机开始普及的年代。

欧洲印象派的绘画作品风格

现在的日本人为什么喜欢收藏欧洲印象派的画作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印象派的风格和中国古代绘画作品的风格有契合之处,都不是追求像不像,而是追求写意,抒情,所以,欧洲的绘画风格转了一个圈,貌似又回到了原点。

欧洲印象派的绘画作品

那么,西方的绘画为什么就懂得利用光学技术呢?这就是欧洲随处可见的玻璃起了重要的作用。

玻璃是透明的,光线经过玻璃,影像会很清晰,欧洲的窗户有玻璃,读书人在读书的时候,窗外就是一幅画,太阳照射进来,有时候还会把远处的风景投射到墙壁上,有了玻璃,才会想到运用光学技术进行辅助绘画,中国古代的窗户没有玻璃,只有窗户纸,纸是不透明的,读书人在读书的时候,怎么也想不到用“透视法”和“小孔成像”把窗外的风景画下来。

欧洲的玻璃杯

玻璃一方面是透明的,可以清晰的反映客观世界,另一方面,玻璃会造成光线的弯曲,人类通过玻璃观察到的世界,与用眼睛观察到的世界是不一样的,玻璃是人类观察世界的“第三只眼”。所以,欧洲人画画是开了挂的,如果仅从“像不像”的角度进行评价,拉斐尔画得当然比唐伯虎画得像。

有了玻璃,欧洲人不仅在绘画上开了挂,在科学上也开了挂。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中国古代的美女怎么知道自己长得漂亮呢?唯一的途径就是“道听途说”,因为在没有镜子的情况下,人是看不到自己的脸的,当西施、王昭君、貂蝉、陈圆圆听到别人说她们长得漂亮,她们自己才会知道自己长得漂亮,当然,西施可以用铜镜、清水看到自己,可是,中国古代的铜镜打磨技术再好,人们用铜镜观察自己,也只能模糊地看到自己,就像中国古代的绘画作品一样,有一种写意的感觉,用清水看自己,看到的只是自己的线条,比铜镜还模糊。一个人只有走到镜子的前面,才会清晰地看到自己,这就是玻璃的视角,即“第三只眼”。所以,有了玻璃之后,欧洲人能够观察到的世界就多了。

我们在学中学物理的时候,会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最简单的物理现象的观察,接触到的恰恰是玻璃制造的玩意儿,比如放大镜(凸透镜)、平面镜、凹透镜等等,所以,近代科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建立在玻璃的基础上。

伽利略在使用望远镜

近代科学最重要的一些工具,诸如放大镜、望远镜、试管等等都是玻璃制造的,有了放大镜和望远镜才能看到更小、更远的物体,有了试管才能清晰地看到容器里的化学反应。中国古代的炼丹术与欧洲中世纪的炼金术其实都是在做化学实验,这是近代化学产生的基础,但是,中国人炼丹,看不到炼丹炉里究竟发生了什么反应,而欧洲人搞炼金术,用的是玻璃容器,能够看得见里面的反应。中国人发明的火药,其实就是古代的术士在炼丹的过程中发现的副产品,火药会起火,所以,才会被观察到,而炼丹炉里发生的其他各种化学反应,则没有机会被中国人观察到,假如炼丹是用玻璃容器来炼呢,也许我们中国人就不会错过近代化学了。

中国古代的天文学也非常的发达,一开始遥遥领先于欧洲,很多天文现象的发现都比欧洲人要早,但是,到了后来,却被欧洲人超越了,原因就是:欧洲人很早就发明了望远镜,欧洲人用望远镜来看月球、火星、木星,比中国人用眼睛来看,要看得更加清晰,人类的视力再好,也不可能看见月球上的环形山和土星的光环,更不可能发现地球在围绕太阳旋转,欧洲人发明望远镜并不是说欧洲人有多聪明,而是说欧洲人天天与放大镜、凸面镜、凹面镜这些玻璃制作的玩意儿打交道,很容易就能制造出望远镜,而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其实就是建立在欧洲近代的天文学基础之上的。

那么问题来了,中国人能够制造出精美的瓷器,为什么就不造玻璃呢?要知道北宋时期各大名窑生产的瓷器,其技术复杂之程度,远远超过了玻璃。如果中国人需要玻璃,凭借中国人的智慧,一定可以造出玻璃。即使不会制造,也可以从海外购买。可问题是,中国古人不喜欢玻璃。

中国人喜欢瓷器,是因为喜欢玉的缘故,在新石器时代的后期,中国有一个“玉器时代”,红山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精美玉器,玉作为一种天然矿物,是非常稀有的,瓷器是玉器的人工替代品。

宋代的瓷器

中国不喜欢玻璃器皿,还与中国的饮料有关,中国的酒是粮食制作的,白酒是透明的,不需要用玻璃来衬托酒的颜色,至今,中国人喝白酒都喜欢用白色的瓷杯,而较少用透明的玻璃杯,我们常说色、香、味俱全,但是,喝白酒是不需要品评酒的色彩的。喝葡萄酒则要强调色彩,唐朝有“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的诗句,夜光杯就是玻璃杯,喝葡萄酒需要有玻璃杯,在“夜光杯”的衬托下,葡萄酒才更美。

茶也是有颜色的,有绿茶和红茶,品茶需要看茶的颜色,中国人喝茶为什么也不用玻璃杯呢?因为古代的玻璃制造工艺与现在相比,还是比较落后的,茶要用开水冲泡,玻璃杯遇到温度较高的水,会裂掉,所以,用玻璃杯是不能喝茶的,欧洲人喝茶也几乎不用玻璃杯,欧洲的茶具都是瓷器,尽管欧洲盛产玻璃,但是,欧洲人在中世纪和近代早期仍然要从中国进口大量的瓷器,并不是所有的饮料和食物都适合用玻璃来装。

欧洲中世纪的葡萄酒制作

欧洲人喝葡萄酒需要用玻璃杯,喝果汁也需要用玻璃杯,葡萄酒和果汁都是有颜色的,而且温度不高。欧洲人在日常生活中,有对玻璃的需求,所以,才使得玻璃成为了欧洲人的“第三只眼”。

中国人错过了玻璃,所以,错过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但这毕竟都是过去的事情了,只要我们以后不错过新的工业革命就可以了,那么,在当今世界,观察世界的“第三只眼”是什么呢?其实就是电子计算机,如果说近代的科学研究离不开玻璃的话,那么,现在的科学研究则离不开计算机,中国的互联网产业、AI技术正在蓬勃发展,我们在很多方面已经领先于美国了,全球有很多知名的经济学家和科学家都认为当今世界正在发生第四次工业革命,人工智能、量子计算机、3D打印等等都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内容,我们中国人要紧跟世界潮流,当年错过了玻璃,现在不能错过了电子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212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