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9月14日晚,贵阳尚处在夏日的余威中,而我在剧场感受着来自话剧《深海》的“情深似海”——有浩瀚的海域浸润的潮湿,有咸涩的滋味弥漫的温热,有深邃的气压紧缩的窒息,也有漫长的坚持换来成功的喜悦。对于广东省话的这个剧,我是早有耳闻——讲述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的核动力潜艇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和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黄旭华先生的感人故事。该剧自年首演至今获得了中宣部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第25届曹禺戏剧文学奖曹禺剧本奖等傲人成绩。作为一名戏剧工作者,我对该剧是神往已久,此次借“多彩贵州文化艺术节”展演剧目之光得以在“家门口”一饱眼福。说实话,我反而有些忐忑起来,这几年看过不少关于楷模和先锋的剧目,我不知道《深海》是否能给我带来惊喜。两个多小时的《深海》,打消了我的所有担心,它有着别致的视觉表达和独到的人物塑造,它让高端神秘的核潜艇事业变得“通俗易懂”,它让我好久没有这样甘之若饴地坐在剧场。原来由心而发,才是酣畅淋漓的。之所以说《深海》有浩瀚的海域浸润的潮湿,是因为它展现了一个开阔的中国。历经战乱的时候,有无数热血青年顶着战火,直面死亡。他们一夜长大、浴火重生。黄旭华这个名字的由来就是那个时代的缩写——“旭日东升,荣耀中华”!新中国大力发展的时候,为了祖国强大,众多的志同道合者万众一心,时刻对着“放大镜、显微镜、照妖镜”,不怕担责任,一心一意搞科研、出成绩。正如核潜艇的研发,为实现我国国防科技发展从追赶到超越,从零开始研制大国重器的黄旭华等人,为的是“在核武器威慑下的中国依旧有反击的能力!”为的是“岁月静好,人民安享太平盛世,星光照耀万家灯火,幸福梦想你们尽管追逐,你只要记着,我们的核潜艇正默默地藏身于深海,哪怕国际风云变化莫测,哪怕虎狼环伺、各种挑衅接踵而来,你只要记得,我们的核潜艇,就在深海!”这是黄旭华开创先例亲自与将领们一起深潜米的勇气,这更是中国的底气。浸润在如此热血的中国情怀里,剧目的卡塔西斯效应在黄旭华的一句“此生无悔”里振聋发聩,震荡整个剧场,更震荡在每一位观众心里。之所以说《深海》有咸涩的滋味弥漫的温热,却是因为剧中有着浓厚的人情味。常常拿出来细细摩挲的梳子,是黄旭华对母亲的思念;夫妻二人跪下给亡父磕头,是因为工作特殊无法尽孝的无奈;李世英用丈夫最爱的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等待丈夫归来,是二人相濡以沫、相伴一生的爱情见证;妻儿来探望被批斗下放的黄旭华,隐瞒着女儿被欺负的事、妻子愤慨地抱不平,都是浓厚的亲情;陈主任绞尽脑汁,给不懂人情世故的黄旭华出主意,两人一唱一和,让被批斗下放的黄旭华离开猪圈、回到工作岗位,这是深厚的战友情;藏在猪圈里的专业书,坚定钻研的黄旭华,则是坚守“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的承诺;潮汕民歌和锣鼓喧天是老家对30年不见的亲人最大的信任与自豪……弥漫整场话剧的人情味,让人鼻子酸了,嘴角却是上扬的。没有尴尬地喊口号,没有毫无瑕疵的完美主角,有的,是生动可爱的生活和烟火气。而说到《深海》有深邃的气压紧缩的窒息,是因为它背负着历史的厚重和科研工作的危险与挑战。从剧目片头的制作到舞台视频设计、灯光、装置,都透着浓重的科技感,悬疑氛围和铁灰色的严肃感。炮火中的红色火车车厢,弥漫着硝烟与死亡;舞台上下分割的空间中,母亲与黄旭华30年的母子分离,充满了无奈与思念;前苏联一夜之间撤出,带走所有研究资料时候的迷茫无措;文革时期的一场问训,黄旭华有感而发:“我一直在做着‘不可告人’的事!”一句话道尽了所有的隐忍和辛酸;决定参与深潜试验,一次次承受来自成败的压力、来自生命安全的压力、来自妻子担惊受怕却依然支持的压力……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数十年如一日,从苦难中走来,每一步都如履薄冰,带着窒息感,随着一点点下沉的核潜艇,危机四伏,不敢有丝毫懈怠,只有一声又一声的传令口号,传递着坚守与不屈。《深海》,最终以漫长的坚持换来了成功的喜悦,每一份坚持都值得铭记。“蒙太奇”式的叙事结构,从送黄旭华设计的核潜水艇退役现场回溯到下潜米的经典时刻,再跳跃在纷繁的记忆碎片里,最终拼凑出一个可敬的时代,一群可爱的人。这里有不离不弃的爱情、无条件信任的亲情、困境里扶持的友情。台词中有一段运用重复技巧呈现的核心段落——结婚誓词:“无论顺境还是逆境,无论富有还是贫穷,无论健康还是疾病,无论青春还是年老,我们都风雨同舟!我愿意和你一起面对一切,只要是你,我都愿意!”这何尝不是黄旭华等科研人对祖国的誓词?多么纯粹、多么执着、多么珍贵。看一出好剧,是一场酣畅淋漓的事。感谢这个美妙的夜晚,让我看到美好!文/谭佩编辑、视觉/赵珊珊二审/姚曼三审/黄蔚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91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