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BPM方法论中提供了一套支撑“管理体系建模”的工具软件。EBPM方法论中的理论和工具好比给企业插上了两个有力的翅膀,将给企业的管理带来新一轮的提升,某些方面甚至会带来根本性的变革和质的飞跃。
变革一:从微观上来说,将企业管理体系的构建带入前所未有的精细化程度,带来对于企业管理体系的全新认知。在显微镜被发明出来之前,我们对于周围世界的理解局限在肉眼所能见到的框架内。而显微镜则把一个全新的微观世界展现在人类的视野里,进而带来了我们对物质和生物的全新解读,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巨大发展。EBPM方法论也好比是企业管理领域的显微镜,将我们对企业管理体系的认知细化到岗位、记录、事件、场景、系统、角色、授权、风险、术语、活动、服务和绩效等众多管理要素。
EBPM方法论首先要实现这些管理要素的标准化,然后再由这些“标准要素”来搭建企业的整个管理体系模型,并最终生成管理文档,发布管理信息。比如,首先要建立组织架构模型,明确维护此类信息的负责人。之后,任何其他的管理模型都只能引用组织架构模型中的岗位这个要素对象,不能随意创建或修改,从而彻底避免目前大家各说各话的现象。需要指出的是,这些都是靠信息化技术来保证的,靠人工作业是很难实现的。
变革二:从宏观上来说,使得构建一个“结构化”和“一体化”的企业管理体系全景图成为可能。EBPM方法论的核心理论“管理体系建模”从微观上将企业管理体系细化到管理要素级别,而从宏观上又以“管理要素”为基本构件,构建了一个“结构化”和“一体化”的管理体系模型,立体和多视角地呈现了企业管理体系的全景。比如,以往企业的管理体系是由一张张的流程图和一本本的管理文档承载的。
这些存在于不同文档中的流程图,很难将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描述清楚。如何将几百甚至上千条流程之间的关系梳理清楚并显性化,是流程管理领域的一个技术难题。难道是将这些流程全部画在一张图上?有的企业确实画出过类似“清明上河图”的壮丽画卷,管理团队还每人配了一个放大镜专门用来看这幅画卷。而事实上,这样的画卷实在没有什么大的用处。不攻克上述难题,就很难理清企业管理的全局和整体脉络,因而就很难实现企业管理体系的整体优化。而“管理体系建模”就是这个问题的解决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