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声、光、热模块检测卷
(时间:70分钟 满分:7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在对环境声音的监测中,监测器测出的甲、乙两种声音的特性如下表,经对比,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甲的响度大于乙的响度
B.声音甲每秒的振动次数大于声音乙每秒的振动次数
C.甲在空气中传播速度大于乙在空气中传播速度
D.甲、乙两种声音都属于噪声
2.有些优美的诗词既是对生活和自然现象的生动描述,也与物理知识联系紧密。对下列诗词中涉及的物理知识解释正确的是()
A.“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中的笛声是由笛管振动产生的
B.“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说明声音具有能量
C.“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中露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D.“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花气袭人”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
3.有经验的渔民都知道:只有瞄准看到的鱼的下方才能叉到鱼,如图所示。对此做法解释正确的光路图是()
4.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今天,智能配送机器人已被广泛使用,用户可通过人脸识别、输入(扫描)取货码等多种方式取货。如图是某款机器人正在送货的情景,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机器人旁边的影子,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B.行人都能看见机器人,是由于阳光在它表面发生了镜面反射
C.用户进行人脸识别时,摄像头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D.阳光是由红、绿、蓝三种颜色的光混合而成的
5.小明同学在农博会上用数码相机(可调焦距)拍摄下了同一盒新品种彩色花菜的两张照片。如图所示,结合图片分析,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A.照相机的镜头与老花镜属于一类透镜
B.凸透镜能成缩小的实像是照相机的工作原理
C.在物距相同的情况下,拍摄乙照片时,镜头焦距需调得小一些
D.在物距相同的情况下,拍摄乙照片时,镜头焦距需调得大一些
6.关于下列四幅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甲图中,温度计的示数为-4℃
B.乙图中,某晶体熔化图像中bc段,晶体内能不变
C.丙图中,花儿上的露珠是水蒸气凝华而成的
D.丁图中,烈日下小狗伸出舌头降温,是因为水汽化放热
7.如图所示是加热-30℃的冰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根据图像,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BC段是冰的熔化过程,温度不变,说明熔化不需要吸热
B.水的沸点是98℃,说明当地的大气压高于一个标准大气压
C.冰熔化时温度保持0℃不变,说明冰是晶体
D.加热相同时间时,冰升温比水快,说明冰的比热容比水大
8.关于下列四幅图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图中软木塞飞出时,管内水蒸气的内能增加
B.乙图中两个压紧的铅块能吊起钩码,主要是因为分子间存在引力
C.丙图中活塞向上运动,是内燃机的做功冲程
D.丁图中小朋友下滑时,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二、填空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9.为了消杀病毒,工作人员在教室喷洒酒精后,同学们进入教室闻到刺鼻的酒精味,这是()现象;同学们用测温枪测体温,利用()(选填“红外线”“紫外线”或“可见光”)的热效应;教室内禁止大声喧哗,“大声”是指声音的_()大。
10.小明同学用一个凸透镜观察洗手液的商标,成像情况如图甲,若想再看到倒立、放大的像,应将凸透镜向()移动,图乙的成像原理可应用于()(选填“照相机”或“放大镜”)。
11.晓敏在“探究某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时进行了正确的操作,得到了物体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则该物体是()(选填“晶体”或“非晶体”),物体熔化后其比热容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物体在第10min时的内能()(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第20min时的内能。
12.水是生命之源,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夏天在地上洒水可以降低温度是利用水()(填物态变化名称)吸热的特点;向空气中喷洒水雾,可制造彩虹,彩虹是太阳光经水珠()后形成的。
三、作图题(每小题2分,共4分)
13.如图所示,一束光射向玻璃砖并穿过玻璃砖,画出这束光进入玻璃砖和离开玻璃砖后的光线。
14.如图所示,请补充平面镜的入射光线和透镜的折射光线,完成光路图。
四、实验探究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15.小明利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观察水的沸腾现象。
(1)组装器材时,应先固定图甲的()(选填“A”或“B”)处。
(2)水沸腾时温度计示数如图乙所示,则此时水的沸点是()℃,水沸腾过程中继续吸热,水的温度()。
(3)小明和小红分别利用质量相等的水按图甲装置同时进行水沸腾的实验,正确操作,却得出了如图丙所示的两条不同的图线,原因可能是()。
(4)实验中是通过_热传递_的方式增加水的内能。若要缩短将水加热至沸腾的时间,请写出一种可行的办法:()。
16.小阳利用如图甲所示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他在水平桌面上铺一张白纸,将一块玻璃板竖立在白纸上,把蜡烛A点燃放在玻璃板前面,把另一个相同的蜡烛B,竖立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从不同角度透过玻璃板看,它跟前面蜡烛A的像都完全重合。改变蜡烛A的位置,重复上述步骤,再做两次实验,并把三次实验中蜡烛A和B的位置记录在白纸上,如图乙所示。
(1)实验中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_()。
(2)蜡烛B跟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说明像与物大小()。
(3)如果将玻璃板竖直向上移动一段距离,观察到蜡烛A的像()(选填“向上移动”“向下移动”或“不动”)。
(4)小阳把白纸沿着玻璃板的位置对折,观察到像与物的对应点完全重合,说明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
(5)小阳取走蜡烛B,把光屏放在像的位置,这时应该()(选填“透过”或“不透过”)玻璃板观察,发现光屏上没有像,这说明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是()像。
17.某学习小组“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进行了如下操作:
(1)安装并调节烛焰、透镜、光屏,使它们三者中心大致在()。
(2)通过探究,记录并绘制了物距u与像距v之间的关系图像,如图甲所示,则该凸透镜的焦距是()cm。
(3)当蜡烛放在如图乙所示位置时,调节光屏,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的实像,生活中的()(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就是利用这样的成像原理工作的。
(4)若将透镜的上半部分用不透明的纸板挡住,则光屏上()(选填“能”或“不能”)成完整的像。
(5)在图乙中,小明借来物理老师的眼镜将其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发现光屏上原本清晰的像变模糊了,向右移动光屏,光屏上的像又变清晰,说明老师戴的是()(选填“近视”或“远视”)眼镜。
五、综合能力题(18小题7分,19小题8分,共15分)
18.年5月13日,备受大家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33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