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郭闻
“博物馆小蜜蜂”的经典活动野外科考重启。上周末是暑假科考系列活动的第一场:从浙江自然博物院馆内走向户外安吉赋石水库科考地。
梅雨季的忽雨忽晴挡不住孩子们的好奇和开心。
省自然博物院门前集合
拿出放大镜,仔细看看岩石纹理
岩石是怎么形成的?
博物院里有好多动手项目
参观完地质馆,来到第二课堂,火山喷发小实验是对理论知识的补充,有限提供实践认知。
碳酸氢钠干粉加柠檬酸,模拟出了火山喷发的原理。
户外的科考位于风景秀丽的安吉赋石水库旁。这里是浙江大学地球科学院地质学系位于安吉的一处科考点。上一次科考活动的时候,有同学挖到奥陶纪的三叶虫化石,有同学挖到了蕴着石核的岩石,有同学挖到了藏在页岩里的笔石……
在水库旁,开挖岩石之前,此次的指导老师浙江大学地科院博士安凯旋老师给大家上了一课关于岩石种类的知识。
在了解了基本知识,和此处科考地的岩石种类后,同学们散落荒野开始找化石。
此时地质锤发挥了作用,同学们十分新奇地使用着这一件平时不怎么能用上的工具。
还记得岩壁上的这块化石吗?这是在确定此条科考线路之前,浙大地科院的龚俊峰、吴磊老师与本报记者一起前往踩点时发现的。
当时在在这片岩山前,吴老师掏出总是随身携带的地质锤不时敲下些山石看其成份和构成。忽然他惊喜地说:看,这块好像是化石!随之陶出放大镜仔细查看,感觉应该是某种三叶虫的一部分殘躯。他随之将照片发到了系里的工作群,图片迅速被传播开来,没多久便被省自然博物馆的一位古生物专家看到了,他传回的讯息确认:是某种三叶虫的头部残留。并表示要到实地考察。于是这块三叶虫化石便留在了岩壁上。打算以后供古生物学家和地质学家前来勘查研究,进一步确定此处的地质年龄、结构以及曾经有过的生物。
可是遗憾地是,这么一块具有科研价值的化石,这次去看却不翼而飞了!岩壁上空留下凿痕。
它去哪了呢?考虑到赋石水库同时具有游览休闲性质,当天科考时便看到有许多当地村民在钓鱼和玩耍,估计有可能有人无意中发现了这块化石,然后就把它挖走了。哎,我们的博物馆小蜜蜂的队员们之后来可就看不到了。
一位小同学高兴地把一块沉积岩带回了家。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