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白癜风QQ交流群 http://cgia.cn/news/chuangyi/1669878.html上图为病案管理与信息统计中心工作人员钟医院病历库中翻找纸质老病历(8月6日摄);下医院病历库中保存的一份年的老病历(8月6日摄)。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帅才、刘芳洲医院病历“博物馆”,扑面而来的,是尘封已久的历史气息。万份映射着中国现代医学发展脉络的老病历从旧时光里走来,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个光阴里的故事。存于病历库里最早的病历是年书写的,70多年前的病历字迹流畅工整,堪比字帖,人体手绘精美得可以挂进画廊。这里有存放纸质版病历的大型病历库、保存着几十万份影像资料的胶片库和万份已经扫描存进电脑的电子病历数据库……这些老病例如同现代医学发展的“活化石”,见证了我国中国现代医疗科技的进步发展和现代医学的自主创新之路。医院病案管理与信息统计中心工作人员在翻阅过去用于查找病历的姓名卡片(8月6日摄);下图为病案管理与信息统计中心工作人员在展示过去用于查找病历的姓名卡片(8月6日摄)。医生曾在病历里仔细记录菜名年,一位名叫罗天学的工作人医院老办公楼一楼的一间办公室建立了病历库,在这间简陋的房间里,保存了年到年的病案,最早病案可追溯到年10月12日。医院病案管理与信息统计中心主任金敏说,病历库藏着很多有研究价值的“古董”,早期病历以英文为主。对于疑难杂症和特殊病历,医生都会配上自己手绘的图片,让病人更好地理解,也为后续医学教育提供素材。到了年,医院的病历记录从英文转为以中文书写为主。当时外籍医生退出中国舞台,本土培养的医学人才开始发挥作用。这时期的病案保存了医生的手写原稿,当中有很多医生后来成为国内医学大家,因而这些手稿极具档案价值。“腊豆子、香干子、腊鱼、蛋糕……”这不是大厨在报菜名,而是医院的医生在病历里详细记录着病人的饮食情况,具体到每一种食物的食用时间和分量。记者翻阅着老病历,看到医生的记录细致入微:病人散步时长、每日饮食等情况均记录在案。医院党委宣传部主任严丽说,“这反映了医生对于病人的关心,时时都以病人为中心。”记者看到年12月23日神经外科的一份病历,病历显示,21岁的患者刘女士患有动脉瘤,经常头痛。为了帮助刘女士,医生于当日为刘女士实施了动脉瘤结扎术,手术时间为8个小时,手术顺利。年9月4日,医院神经外科医生为一名同样患有动脉瘤的53岁患者实施了显微镜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手术时间为5小时,手术很顺利,患者出血量小。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李学军教授告诉记者:“这两份病历反映了医疗技术的进步,动脉瘤手术时间缩短了,在显微镜的帮助下,医生的手术更加精准,患者的安全系数也提高了。”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李学军教授(左)在病案管理与信息统计中心调阅电子病历(8月6日摄)。在医院病历“博物馆”内保存着一份老病历,这份病历写于年1月7日,医院党委副书记吴希林向记者展示了这份病历,他说,“这是曾国藩的曾孙曾约农的病历,他曾于年1月6日在医院看病,病历的书写是英文的,记录了他的诊疗过程。”金敏告诉记者,医院的病历保存经历了纸质时代和胶片时代,在没有电脑的年代,姓名卡片就是查找病历的“搜索引擎”。一沓沓小卡片,记录了病人的基本信息与病历编号,能够快速便捷地调阅。如今进入电子化时代,万份病历都有了电子版。现在病历“博物馆”保存着新中国成立前后的病案,对于了解那段时期的疾病谱构成、变化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研究人员对当时的份病历从病种、年份、性别、年龄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疾病顺位排名依次为传染病、寄生虫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后来随着医疗水平的进步,很多传染病、寄生虫病发病率下降明显,几乎难以见到了。”金敏说。记者了解到,病历“博物馆”里有一批“古董”亟待修复。这是一批年至年的老病案,由于“年纪大了”,纸质破损日益严重,为了避免因保存年限问题而导致重要历史资料丢失,医院正在对一批老病案进行扫描,并建立数据库,目前还有一批老病案亟待整理和修复。医院病案管理与信息统计中心的工作人员在展示以微缩卷片形式保存的胶片病历(8月6日摄)。医生苦练毛笔字写病历今年85岁的张成裕教授是医院普外科的退休医生,也是病历变迁的亲历者。在他63年的从医生涯中,病历从来都是患者的健康档案,具有教学和研究价值,也是医生“把病人当亲人”的宝贵见证。张成裕教授在苦练毛笔字上付出的努力让他的病历书写堪比字帖,这一写就是60年。“病历写得越好,医生的诊断就越准确。”张教授说,自年走上工作岗位以来,自己有一条“原则”,“只有把病人当作自己的亲人,彻底了解病人的情况,才能得到患者的心,治好患者的病。”“现在我们使用的电子病历和多媒体教学大大提高了医学教研的效率,但是病历背后的严谨精神没有变,我们作为医者的初心也没有变。”张成裕教授说。“年,医院学的第一件事就是写病历”,接受了严格的病历书写教育的还有骨科主任医师胡懿郃教授。胡教授记得,自己初学写病例时:“一份完整病历,至少要写满7页纸,一旦出现不规范或者缺项,教授就会把病历本扔到窗外去。”不仅如此,医院还对病历不规范有明确的处罚规定。“一处错误要罚5块钱工资,那时候我一个月的总收入只有58块啊!”虽然胡教授讲起自己的“辛酸史”时满带笑意,但他对自己的学生也“毫不手软”。随着医学的进步和电子病历的应用,病历模板的设计能帮助医生更加快速、全面地书写病历。但胡教授坚持,写病历是医生的基本功,掌握不好这项技能,就不能被称为“好医生”。“现在的学生虽然有模板可以参考,但我还是要求他们每周必须手写至少一份完整病历,一旦出错就重写。”医院心内科主任余再新教授(中)在病案管理与信息统计中心组织全科各级医生和学生进行出院病历讨论(8月6日摄)。在医院有一个著名的“病历痴”,他是今年90岁的袁明道,医院心胸外科创建者,中南地区第一台心脏移植手术主要参与者。退休后,他花了30年时间守在浩瀚的病历库里“淘宝”,发掘百年湘雅沉淀的医学经验……头发花白的袁明道翻开一本病历,他用放大镜逐字逐句仔细地阅读,沉思片刻,然后将病人姓名、诊断结果、手术方法、主刀医生等关键信息用不同颜色的笔记下来,遇到典型病例,他会复制一份,耐心地贴在记录本上。袁明道在医院病案管理与信息统计中心整理病历。(8月13日摄)。袁明道每天早上8医院,在病案室一待就是一天。他手写的病历记录本,浓缩了几十年来医院心胸外科的病案信息。记者翻阅的一份年5月的病历显示,袁明道等医生成功为一位5岁先心病儿童实施了心脏手术,一个月后患儿顺利出院。医院心胸外科主任医师罗万俊说,在上世纪80年代,心脏病手术起步不久,先心病手术属于高难度手术。而如今先心病手术的技术日益成熟,成为常见的手术。现在医院心胸外科已经能够完成包括心房动脉双调转等各种复杂心脏手术。温故而知新。在罗万俊眼中,袁明道的病案就像科室医生的“口袋工具书”,这本工具书实时更新,不仅对缺乏经验的年轻医生有参考价值,对整个科室都有指导意义。袁明道说:“我如果能活到岁,就会整理病案到岁,以后把这些病案本赠送给科室,医生能用病案本的信息找经验、做研究,我整理的病历记录,能让年轻人少走弯路,治好更多的病人,我就很满足了。”上医院内分泌科住院部主治医师陈珂在电脑上输入电子病历(8月6日摄);下图为一份打印版电子病历中留存的心电图(8月6日摄)。万份病历反映中国医学进步一份完整病历,对医生了解病人的全身情况并做出下一步诊断至关重要。很多医生都认为,病历的水平代表了医生的水平,病历的迭代演变也折射出医疗水平的进步和人们健康理念的变迁。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李学军教授说,神经外科的发展是随着科技的进步一步步发展起来的,从病历的演变上可以得出明确结论。早期由于缺乏现代化诊断手段,主要靠医生采集病史、全面的体查及临床思维判断,所以早期病例非常注重细节的整理和描述,所有的病历都是用纯文字记录,部分配有手绘图。李学军向记者展示了一份上世纪80年代末的病历:“这份病历是医院进入显微时代之后的一份手术记录。这份记录把手术细节描述得非常清楚,这个阶段神经外科诊疗水平整体开始提升。”记者翻阅如今神经外科的病历看到,脑科学时代新的技术层出不穷,脑手术辅助机器人定位系统应运而生,用于颅内肿瘤切除术。现在医生能够在病人清醒的状态下给患者实施颅内肿瘤切除术,并尽可能地帮助患者保留大脑功能。从产妇在家中生产到无痛分娩的日渐普及,从第一台心脏移植手术到人工心脏的成功研制,从3D打印骨骼到达芬奇机器人的应运而生……越来越多的先进医学技术为患者带来健康福音。医院病案管理与信息统计中心的工作人员在为患者及家属调取病历(8月6日摄)。70年沧桑巨变,人们的就医体验发生了巨大变化。医院院长、著名骨科专家雷光华教授说,新中国成立之初,关节炎患者犯病的时候只能忍着病痛,没有什么有效治疗,到了上世纪80年代,患者只能接受吃药、打针等保守治疗;上世纪90年代,关节置换术开始出现,但一台手术耗时较久;如今医生在短时间内就可以为患者实施关节置换术,如果条件允许,病人甚至可以拥有3D打印的骨骼。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82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