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前,世界上最古老的眼镜

据出土的商代甲骨文卜辞文字记载,早在三千多年前的武丁(公元前年—前年)时期,就有关于眼病的记载,如“贞王弗疾目”、“大目不丧明”等等。陕西周原出土的一些周朝甲骨中,最小的文字仅有一毫米见方,古人没有眼镜,却能刻写出如此细微精美的文字,可以想象,周代对甲骨文书写者的视力要求是相当高的。东汉时期,古人发明了一种“放大镜”。年,考古发掘江苏扬州邗江县甘泉镇汉墓群,汉墓的墓主人为东汉光武帝刘秀的第九子——广陵王刘荆。古墓出土了一件圆柱形金器——“嵌水晶金圈”,水晶经过打磨制成凸透镜,用这件嵌水晶金圈如同单片的老花镜,看书的时候,文字可放大五倍,被考古界誉为史上最古老的眼镜。嵌水晶金圈做工小巧精美,水晶纯度极高,令人叹为观止。刘荆死于东汉永平十年(公元67年),据此判断,“嵌水晶金圈”应该在永平十年以前打制的,这件眼镜实物的发现,将眼镜发明的历史提前了一千二百多年。之前,人们普遍认为眼镜是英国人罗格·贝肯在公元年发明的。此外,在安徽亳州曹操宗族墓、南京北郊郭家山东晋墓中,相继出土六件水晶磨制的凸透镜。由此可见,在魏晋时期,以水晶磨制凸透镜的工艺已经相当成熟了。南宋时期,出现了双片老花镜,古人称作“叆叇[àidài]”。宗室赵希鹄在《洞天清录》一书中记载:“叆叇,老人不辩细书,以此掩目则明。其形色绝似云母石,类世之硝子,而质甚薄……老人目昏,不辩细字,张此物于双目,字明大加倍。”老花镜的制作材料类似云母石和硝子,硝子是一种矿石烧制的假水晶。明朝学者曹昭在《格古要论》中解释说:“假水晶用药烧成者,色暗青,有气眼,或有黄青色者,亦有白者,洁白明莹,谓之硝子。”日本人一直把玻璃称作“硝子”。明朝时期,佩戴“叆叇”看书者不乏其人。明人田艺蘅在《留青日札》中记载:“提学副使潮阳林公有二物,如大钱形,质薄而透明,如硝子石,如琉璃,色如云母……”浙江提学副使林大春有两副眼镜,薄而透明,如同硝子、琉璃一般,用这种眼镜看书“精神不散,笔画倍明”,很多人都不认识,林大春问田艺蘅此为何物,博学多识的田艺蘅不无自豪地回答说:“此叆叇也!”到了明末清初,著名光学专家孙云球研制了“随目对镜”的验光方法,根据近视、老花程度验光制镜自此开始。《吴县志》记载:“孙云球扩昏眼、近视、童光等镜为七十二种,又有远镜、水镜、端容镜、焚香镜、摄光镜、夕阳镜、显微镜、万花镜各种,著《镜史》行世。”清朝时期,配戴眼镜已经十分普遍了,嘉庆年间的诗人张子秋在《续都门竹枝词》中写道:“近视人人戴眼镜,铺中深浅制分明。更饶养目轻犹巧,争买皆由属后生。”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593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