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出圈莆田这项技艺,刷爆朋友圈

N海都全媒体记者黄义伟毛朝青文/图

4月22日,央视播出《非遗里的中国(福建篇)》,莆田的木雕又一次火出圈。木雕工艺的传承以及突破,再次成了热门的话题。“五一”节即将到来,海都记者采访了两位省劳模称号获得者、工艺大师郑春辉与林建军,听他们说劳动者的故事。

向4毫米的目标前进

“精微透雕,我已经拿下了5毫米的高度,现在正向4毫米的目标前进。”4月25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莆田木雕传承人代表林建军说,看到前辈郑春晖老师《清明上河图》里刻画的那条帆船缆绳的细线,他觉得精微透雕这门独特的雕刻工艺,一定会在千年的历史沉淀中,给人带来文化的盛宴。

林建军在创作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核舟记》大家都读过,方寸之木,能刻出苏东坡、佛印、黄庭坚三人,且表情精妙毕至。

可这还不是最小的,最小的目前全国当数林建军创作的米粒大小的檀香木雕刻作品《思想者》。《思想者》共有16个,最高的4厘米,最小的只有5毫米,刻画的人物每个细节都非常生动。

《思想者》共有16个,最高的4厘米,最小的只有5毫米

“难度系数太高了,我自己都不知道损坏了多少作品。”林建军告诉记者,创作这样的一幅作品,他花费了十多年。几乎每年都定一个目标挑战自己,经过16年专研,年,他挑战完6毫米高度后,挑战5毫米的微雕。

《思想者》共有16个,最高的4厘米,最小的只有5毫米

“我每年反正花一点时间,就这样慢慢去挑战。”林建军说,精微透雕技艺最难之处,便在一个“微”字上,作品尺寸每缩小0.5毫米,创作难度就会增加一倍,称得上难上加难。

在林建军眼里,精微透雕的内涵在于“精思、微妙、透彻和雕砺”,即创作之前,对待一块木材,要有精巧的构思,赋朽木以灵魂。

林建军为什么要选择精微透雕?他认为,精微透雕,兴于唐宋,盛于明清,历经一千多年的历史文化沉淀,在我国木雕艺术领域占据重要的一席。艺无止境,自己精进的工艺技术远远不够,必须得有突破,最重要的是要实现人生价值,为国家、为家乡做出贡献。

《思想者》共有16个,最高的4厘米,最小的只有5毫米

林建军认为自己人生经历了几个阶段的突破,头10年是求学求艺求生存的阶段,接着的10年是实现自我价值,求新求变求创新的阶段。到了这里,他觉得自己的眼界还不够宽广,格局也没有打开。

年11月6日,林建军作为中国优秀青年代表随同到海外访问。他积极宣传莆田木雕,宣传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时他发现,能力越大,责任越大。作为莆田木雕的传承人,不能只为自己扬名,于是林建军开启了人生的第三个阶段。

林建军积极参加各类公益演讲、展演、文化博览会、捐赠等,大力推广莆田木雕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担任了莆田学院客座教授,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心非物质文化遗产;他创作了《前进》《破晓》《红色娘子军》等大量红色系列木雕作品,深受群众喜爱,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赋予了新的内涵。

作品《红色娘子军》

林建军觉得自己还应该继续突破,让莆田的木雕走向世界。年9月3日,林建军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莆田木雕唯一的传承人代表,携13件精微透雕作品入围厦门金砖会晤期间的闽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当时普京总统饶有兴致地拿起放大镜细细观赏,赞叹有加。这场“非遗外交”,为莆田木雕在世界艺术舞台上赢得了宝贵的一席之地。

创作米宏大作品

作为第十二和十三届福建省政协委员、国家级非遗项目莆田木雕代表性传承人,林建军做客新华访谈时提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也需‘走出国门’”。

而莆田木雕大师郑春辉,是“大国工匠”年度人物、福建省劳模。这次,他参与了央视《非遗里的中国(福建篇)》栏目的录制,他喜欢大型木雕,认为一些宏大的场面需要更大的容量来承载,这时就需要大型木雕,大型木雕不仅能体现中国山水画的精神,更能通过立体的表现手法体现出雕刻技法之美。

莆田木雕大师郑春辉

他的大型木雕有多大呢?这次上央视的大型木雕《清明上河图》,长为12.米,高度3.米,宽度2.米,耗时4年才得以完成。细看作品,小到舟车里的人物、摊贩上的货物,大到浩瀚的河流、高耸的城郭,精致的雕工,不论是从整体,还是从细节看,每一处雕刻都极其细腻,无不体现出雕刻者高超的技艺。该作品获世界吉尼斯纪录认证。

《清明上河图》

现在,郑春辉和他的团队,还要创作一个更宏大的作品,那就是《京杭大运河》,长度将达米。

郑春辉说,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古代最长的人工运河,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京杭大运河迤逦千里,绵延千年。这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主题,他想通过自己的作品,展现中国古建之美和文化遗产之光。

另外,他还将创作另一大型木雕组雕《百里兰溪图》,总长度不低于50米。

两组作品采用镂空雕、透雕、莆田精微透雕等技法创作,分别展现京杭大运河繁华的漕运以及大运河流域的人文景观、木兰溪流域沿岸的莆田二十四景,真实展现木兰溪沿岸的秀美风光和莆田城市历史文化底蕴。

编辑:潘潘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471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