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刚生产完的宝妈,不管气温高低,衣服、枕头常常会被汗水浸湿。尤其是吃饭、喂奶、睡觉时,经常会大汗淋漓,稍微不注意,就会着凉感冒。这是生病了吗?
网传的发汗排毒的调理到底靠谱不?据说有中药足浴、远红外某某养生舱、中药药膜等方法,并说宣称通过发汗把“毒”排出去就不会再出汗了?
了解一下“褥汗”、“产后汗证”和“发汗”
产后的一两周内,因为分娩用力耗气以及失血,往往造成机体气血骤虚,腠理(也就是毛孔)不密,所以出现虚阳外浮而发热,迫津外泄而汗出的表现,尤其在产后一周内,汗出明显多,活动、进食及睡眠时更明显。这种汗是“褥汗”,是一种产褥期的正常生理现象,待产后数天气血渐复,营卫自调后出汗逐渐缓解。既然是生理现象,当然也不需要治疗。
但如果产妇素体气虚或阴虚,或产后调护不当,在产后本就气血虚的基础上,则可能引起病理性的汗出涔涔,持续不止,甚至产后两三月仍不缓解。
这就是病理性的“产后汗证”了,包括产后自汗和产后盗汗,有些患者两者兼有。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治疗,容易导致气阴的严重损耗,甚至低钙血症,长期钙缺乏会导致成人软骨病、易骨折,以及经常腰背和腿部疼痛。
“发汗”也就是中医所说的“汗法”,属于中医常用治法的一种。
汗法通过开泄腠理,宣发肺气,促进发汗,达到使在表的邪气随汗排出的目的,这里所说的邪气包括风寒、风热、湿气等等。所以,只有当机体有邪气在表,需要发散邪气的时候我们才会用“发汗”的治法。如果并无邪可驱,不当的或过度的发汗只会使得我们身体里的津液亏损,甚至亡阴亡阳。因此中医妇科在产后病的治疗原则上有明确的“产后三禁”,“禁汗”就是其中之一!
如何护理产后虚汗多的宝妈
一、生理性虚汗虽然是比较常见的生理性出汗,也要做好日常的护理。
1、环境适宜
一般来说,室内保持50%左右的湿度,室温保持在26-28度之间,以人体舒适为最佳,常开窗通风换气(但要避免对流,避免风直吹),外出时,增加一些挡风的衣服。
2、适当补充水分和盐分
出虚汗后水分和盐分丢失很多,月嫂一定要及时为宝妈补充,必要时还应补钙。不可因害怕出汗多,就不喝营养汤或者粥,这样会直接影响哺乳。
3、保持清洁
要选择透气棉质吸汗的衣物,出汗时及时擦干。贴身衣物要勤换洗,也要注意洗澡、洗头、刷牙,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避免细菌入侵身体,同时月嫂要保证宝妈被褥的干燥。
4、适度运动
可在室内慢走、做产后操等简单的运动,对恢复气血有很大帮助,同时也能甩掉身上的赘肉,加快营养吸收。躺着不动,气血运行会变得缓慢,体质也会变差。
5、调整作息时间
尽量保持劳逸结合+起居有常+心情愉悦,规律的生活可帮助恢复,减轻异常出汗。同时,还要注意保持愉快的心情。
二、病理性虚汗
病理性虚汗是一种月子病,治疗的同时也需要好好护理。
可以通过使用一些降火润燥、滋阴补益、生津止渴的食物来辅助恢复。
1、大枣北芪汤
大枣5枚、北芪6克。
将大枣、北芪洗干净,放入炖盅中,加1碗水,隔水炖1小时,温热服用。一天两次。
功效:补中益气,养血安神,适用于产妇失血、气短乏力、盗汗、心悸失眠等症。
2、黄芪羊肉汤
黄芪、山药各15克、羊肉90克、桂圆肉10克、盐、姜、葱、味精各适量。
羊肉用沸水稍煮片刻,捞出后,立即用冷水浸泡一下,以去除膻味;砂锅内放水煮开,加入羊肉及3味中药同煮,煮至肉烂熟,再放入调味料,稍煮片刻即可。
健脾生血,补脾肾,益气敛津,对产后因气血不足所致自汗的新妈妈有益。
3、小麦粥
小麦仁30克、糯米10克。
小麦仁淘洗干净,晒干,炒香后研成细粉。糯米淘洗干净;将糯米放进锅内,加入清水,置火上煮,待米烂后下小麦粉,煮至粥汁黏稠时即可。
益气健脾,收敛汗液。凡是有气虚自汗症状的新妈妈均可食用。
4、羊肚粥
羊肚1个、糯米60克、红枣5枚。
将羊肚洗净,糯米用水浸透,把糯米与红枣同放羊肚内,缝好口,放盆内隔水炖热,佐餐食用。食用时切开羊肚,调好味。
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养胃,止虚汗之功效
上户时遇到宝妈出虚汗,姐妹们不必慌张,可根据宝妈的症状表现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必要时建议宝妈及时就医。
产后发汗何时用?
产后本来身体就虚,通常都会通过饮食进行调补;
如果出现了病理性的“产后汗证”,一定需要的更是补,通过补气养阴补充体内失去的津液,并且固护肌表,防止津液的进一步外泄。
那么,产后正常情况下,我们需要人为地、主动地创造出“汗出伤津”的后果吗?
如果产后不小心感受了风寒,出现恶寒发热、头痛鼻塞,或者肢体关节疼痛的症状,方可考虑用“汗法”驱邪,而且驱邪的同时仍然需要补虚,切不可发汗太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