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面纹玉琮
中国人历来喜欢玉器,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玉器使在内蒙古查海兴隆洼文化发现的一对白色的玉玦,表明我国在一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就开始使用和制造玉器了。中间还有河姆渡文化、罗家角文化、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都有玉器的发现,而且琢玉逐渐从制石行业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手工业部门。中国人对于玉石的喜爱从来没有中断过。
到公元前年左右,出现了良渚文化,良渚文化由于在浙江余杭的良渚镇发现,所以叫良渚文化的。良渚文化遗址出土了不少珍贵文物,其中最令人瞩目的就是玉器(仰韶文化则以丰富的陶器而著名),良渚玉器数量众多,雕刻非常繁密细致,工整和谐。尤其在良渚玉器上的细细的阴刻线,其精细程度让人难以想象是五千年前的人类所做。
良渚玉钺
考古工作者比较系统地对良渚文化进行了考古发掘,因此良渚玉器的特点总结也比较系统全面。不存在太多的争论(有很多人为了搅浑水,经常在在各种媒体病毒式地宣传很多错误的鉴别口诀和知识,好令人上当。不光是在古董市场上,像医学知识,尤其在中医领域和癌症领域尤甚,在占卜风水领域也是,大量的杜撰的信息令人防不胜防)。
良渚玉曾文面纹镯式琮
良渚玉器的特点分析:
一、种类:大体有两种,一种是祭祀用的玉器;另外就是佩饰玉器。
二、良渚玉器除了玉琮、玉璧、玉镯三种单体玉器外,绝大多数是组合件,良渚玉器制作的技术比较成熟,造型规整对称,厚薄均匀,线条端正,轮廓清晰。
三、良渚玉器的体型较大(红山玉器的体型较小),上面常见浅浮雕,刻线技艺几乎空前绝后,是良渚玉器的最显著的特点。
四、良渚玉器就地取材,这是符合那个时代的逻辑的,主要用了浙江一带产的透闪石--阳起石系列的软玉(江苏溧阳的梅岭玉),质地不纯,以青色为主,少部分是黄色的,土沁后呈乳白色。另外还有附近地区产的萤石、叶腊石、石髓、绿松石等石料。这种石料的硬度在摩氏6~6.5度,比普通钢制刻刀的硬度要大,不能用这种刻刀雕刻。仿制品一般用岫岩玉仿制。
良渚玉鳖
五、一些文献说良渚玉器使用了软玉法雕刻。因为良渚玉器使用的是硬度较高的玉料,在远古时期没有高碳的合金工具,无法使用金属刻刀进行雕刻。在清代叶尔宽的《摹印传灯卷》中记载了软玉法:玉石坚硬,不易雕刻,可用荸荠数枚与木通入水煮玉一昼夜,再用明矾三厘、蟾酥三厘涂刻处,炙干,再涂,药尽为止;又法取虾蟆肥者,煎膏涂之,则柔软可刻。经过软玉法处理的玉石,玉器表面的硬度会降低一到两个摩氏硬度,就可以用金属刻刀(锟铻刀)雕刻,但是软玉法使玉器软化的程度主要在表面,也使良渚玉器的刻纹不深。在金庸写的《神雕侠侣》中王重阳和林朝英打赌,看谁能用手指在石碑上写字,林朝英就用了软玉的药。
古墓派祖师林朝英
常见的雕刻方式有三种:直接式、全遮盖式,半遮盖式。直接式是直接把玉器全部用软玉法处理,然后在上面雕刻。全遮盖式是类似染布,整个玉器用不透水的材料保护起来,然后雕刻去除较软的保护层,再用软玉法处理玉器,将软化的部分去除。半遮盖式,就是用画上的保护层保护不要雕刻的地方,要雕去的地方不保护,再进行软玉处理,如同蜡染的技艺一样。
关于软玉法的存在问题:年吴京山先生用“氟化钙和多种酸碱溶剂调配的试剂”对玉料进行直接式、全遮盖式、半遮盖式软玉法处理,仿制了良渚玉器的雕刻效果,并发表了《试解良渚文化玉器的雕刻之谜》的文章。但是由于强酸试剂在古代得到的可能性比较小,并且受腐蚀的仿制品的性状与实际良渚玉器的形状有差别,吴京山的这篇文章也受到不少人的质疑。
其实上面说的是不对的,哈哈哈哈哈。良渚玉器的阴刻线是反复蹭刻做出来的,金属的刻刀硬度不够,但是有很多石质刀具的硬度比透闪石高啊,具体的方式下面我们会讨论。但是就像我上面说这么多,有一些从来没有接触过的人就会信以为真,这种说法一旦出现就会被反复引用,以至于现在在网上搜索的还会找到很多。这种信息的铺垫实际为作伪来做准备的。
由于良渚文化的分布范围相对较广,我们没有办法进行完全的保护,从良渚文化被发现开始到现在,有很多盗掘现象,就有大量的良渚玉器流入私人藏家之手,甚至海外藏家,其中有很多精品玉器。但是市场上更多的良渚玉器是仿制品,因为藏家对于良渚玉器的追捧,造就了利润可观的市场,有利润的地方就一定有仿制品,上世纪九十年代起,余杭瓶窑镇就有众多的仿制良渚玉器的作坊。大部分销往香港和日本(所以日本假货特多)
这个金阁就是个假古董,复制品,真的烧掉了
辨别这些良渚玉器的真伪,了解良渚文化,以及这些玉器的来历和背景是必不可少的。
一、玉料:
上面我们讲了,良渚玉器的玉料主要使用透闪石-阳起石系列的软玉。一类是未沁色时是半透明的湖绿色,受沁后变成鸡骨白的玉料(同一块玉器上更好比较),这种玉料主要用于制作琮、钺、三叉形饰物、冠状饰物等。
另一类是未受沁色是暗绿色,受沁后变成五色斑驳的颜色,并且在玉石表面可以看到绢云母状交叉的纤维结构。这种玉料主要被用来制作较大的玉璧,从良渚早期一直使用到晚期。到良渚晚期,这种暗绿色的玉料也被用来制作高节玉琮。但早期玉琮一般用第一种玉料制作,但是早期没有这种高节玉琮。这是玉器储量发生变化的规律和玉器形制由简到繁的演变规律。
现在作伪的技术是提高了,但是玉料与以前不同了,这是一个大破绽。因为作伪必然是用便宜的东西和便宜的方式,去博取高价的东西。像那种花二十万做十万的假货的事情他们是不会去做的。
岫岩玉料
作伪的比较便宜和易得的材料就是现在辽宁还在大量出产的岫岩玉。岫岩玉的硬度是4.8-5.5度,良渚玉器的硬度在6·6.5度,更硬一些,颜色和做工可以近似,但是硬度无法模仿。
其他玉料作伪也有用硬度和颜色相似的独山玉、地方杂玉,年在江苏溧阳地区发现的小梅岭玉也被用来仿造。这些是新玉,成器后,还要进行染色和仿沁,这些工序的不同也成为我们进行判断的依据。
独山玉
二、沁色
良渚玉器多鸡骨白,鸡骨白是玉质受沁后失色的一种状态,实际的颜色有黄白色、白色、青白色、淡黄色等颜色,根据玉质本身的不同而有所变化。鸡骨白的玉器的沁色深入肌骨,是不透明的,不能透光。由于玉石是多种矿物质的集合体,同一块玉石的不同组成部分的钙化程度也不会一致,鸡骨白玉器表面会有一些较为稳定的物质没有受沁,就会在玉器表面保留大小不一的晶点(小如芝麻,大如豆瓣),这种晶点通常是红褐色的,用手电贴在玉器表面观察,这些晶点是透光的。由于仿制鸡骨白是用火烧或腐蚀的办法,均匀变白,这种晶点是不容易造成的,几乎在仿品上是看不到的。
用硬度较高的独山玉仿制的鸡骨白,由于硬度大,玉器表面是呈现鸡骨白的样子,但是未透入玉质,用强光照射,依然是透光的。
上面我们谈到,良渚玉器中有一种暗绿色玉质,受沁后呈现五色斑驳的沁色,这种仿制较难,太容易露馅,少见仿品。
良渚鸡骨白
三、宝光
良渚玉器,特别是在反山、瑶山、汇观山、横山等地出土的良渚玉器表面,会有一种薄薄的致密的玻璃状的光膜。使玉器呈现一种我们传统所说的:宝光,这种宝光是强烈而柔和的光泽。这是仿制品用打磨抛光上蜡所无法体现的,仿制品的玻璃光往往看起来有些刺眼。独山玉仿制良渚玉器一般不会抛光,因为独山玉表面结构不均匀,一旦抛光,表面往往不平整。
十二层玉琮高40cm直径8cm,体量就很大了,但是依然一个人可以拿动。
四、琢痕
良渚玉器的切割使用的方法是:线切割法、锯切割法,也发现用砣切割痕迹,在玉石的表面会发现凹凸不平或弧形切割的痕迹。
良渚玉器的纹饰用燧石、石英、玛瑙等石质的刀具加解玉砂与水反复琢磨而成,阴刻线条挺拔有力。钻孔采用实心钻、管钻方法,中孔多由两面对钻而留有台痕,孔璧留有旋纹,伪品常常打磨光滑。在放大镜下可观察到玉器表面的抛光面有粗细不均较顺畅的细凹线。
用石质刀具加解玉砂的方式会出现一个问题。就是石质刀具的硬度其实比玉料的硬度大不了太多,不能一次性画出很长的线条,要现在玉料上画出要雕刻的内容,再用石刀一点点沿着之前画好的图案蹭划,这样同一条线条的深浅也会不一样。直线基本可以保持平滑,而曲线就比较容易偏离原来计划的图案,在转角处就会出现跑位的痕迹。
用放大镜观察,良渚玉器上的阴线会呈断断续续的游丝状,线条边缘有崩齿痕,腐蚀而成的玉器不可能有崩齿痕。同一条线的粗细也有细微变化,变化的距离一般在4cm之内。仿制品一方面玉料硬度稍低,一方面为了快速大量制造仿品,造假者会用硬度更高的钻石刀具(一只割玻璃刀很容易获得),刻出的线痕绝对不能模仿出真品的痕迹。虽然现在很多仿品也会刻意模仿仿佛蹭划的刻线,但是由于材料和工具的不同,做出的东西认真比较,分出真伪并不难。
由于雕刻时使用的石质工具也会磨损,工具本身的刃部不会太尖锐,用放大镜观察,弦纹底部的痕迹是比较圆润的,仿品用金刚石刻刀,刻纹底部是比较尖锐的。
五、形制
良渚玉器都是手工单件制作,每件都不一样,不会成对出现。
因为《良渚文化玉器》图录大家都比较容易看到,仿制品差不多囊括了所有的形制,只是在仿制的过程中,不注意细节。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仿制者往往会挑选有精美纹饰的琮、镯三叉形饰等来仿制,而且为了增加其美观度,会做很多画蛇添足的做法。例如现在出土的良渚玉器中,没有浅浮雕和阴划线相结合的神人兽面纹饰,仿制者问追求华丽,就凑在一起,反而是画蛇添足。还有就是追求高大,以致璧、钺、带钩越制越大、琮越制越高,竟有—人高的琮。市场上三节以上神人、兽面组合的柱状高式琮、三角、六角形的琮、刻有神徽璧、钺、镯、带钩、三叉形器、半圆形器和琮形管均为仿品,并产量大。
良渚玉琮
这件玉琮的尺寸是高5厘米,射径7.1至7.4厘米,实际是很小的,可以托在手里,太重的玉琮就失去实用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