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与透镜》这部分知识内容,是八年级物理知识体系中的重点内容。
虽说这部分内容简单易学,但大家若想要把这部分知识内容学得精益求精,则还需要在“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更加细心一些。而在平时注意总结一些易错点、易错习题,则更有利于学生在测验、考试中尽可能多地避免出错。与此同时,注意一些答题过程中的规范细节,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接下来,为八年级学生们分享一些《光学与透镜》相关易错点与易错习题。
易错点集锦1、在均匀介质中,光线沿直线传播,且光线的传播并不需要任何介质。真空中,光速为“乘10的8次方”米每秒。
2、大家要注意区别不同的光学现象所对应的不同生活场景。
光的直线传播——灯光下的手影、小孔成像、太阳光透过叶子间隙而在地面上形成的圆形斑点
光的镜面反射——镜子中的自己、湖面的倒影、玻璃幕墙的反光现象、雨夜地面上的水形成的亮光
光的漫反射——光源照在不发光物体上让其形成本身特有的颜色(包括我们晚上看见的月亮)
光的折射——筷子在水中弯折、潭清疑水浅、海市蜃楼
光的色散——雨后形成的彩虹
、大家要注意区分不同的透镜所对应的不同应用。
凸透镜,是日常生活中的老花镜(远视眼睛)、放大镜、照相机镜头,对光线具有汇聚作用。
凹透镜,在日常生活中主要为近视眼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
4、大家要懂得凸透镜在生活中的不同应用情形。通常以“2倍焦距”以及“1倍焦距”为参考标准。
当物体距透镜2倍焦距以上时,在凸透镜另一侧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实像到凸透镜的距离为“1倍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主要应用实例为“照相机”。
当物体距透镜2倍焦距时,在凸透镜另一侧成等大、倒立的实像,实像到凸透镜的距离为“2倍焦距”。
当物体距透镜“2倍焦距与1倍焦距之间”时,在凸透镜另一侧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实像到凸透镜的距离为“2倍焦距以上”,主要应用实例为“投影机”(幻灯机)。
当物体距透镜距离不到一倍焦距时,那么在凸透镜的另一侧无法在光屏上形成实像,只能在凸透镜的另一侧“在凸透镜中看到放大的虚像”,在生活中的主要应用为“放大镜”。
大家还要注意的是,以上4种情形的前三种,在实验过程中必须要做到“光屏、凸透镜、物体”三者的几何中心点在同一水平高度上,否则光学实验无法进行。
5、在光路图作图过程中,一定要用箭头标明“入射光线方向”(或反射、折射光线方向);同时在折射(或反射)光路图中,还要注意“用虚线标明法线位置”。否则,在光路图相关主观题中非常容易因不够严谨而减分。
6、在描述反射这一光学现象时,一定要说成“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千万不要说成“入射角等于反射角”,毕竟在先后次序上,先有入射光线,后有反射光线。描述折射现象也是同样的道理。
7、放大镜中的物体、平面镜成像在本质上均为“虚像”,而不是“实像”。
典型易错习题习题1平面镜成像
这道填空题,很多学生只容易“做对一部分”,说明该题存在易错点。
第一个空可能容易错,因为题中的意思为“入射光线与水平面所成的夹角”,这个角为0度,所表示的物理量并不是“入射角”,真正的入射角是这个角的余角90-0=60度,因此对应的反射角为60度,而不要写成0度。这点大家一定要细心,避免粗心。
第二个空在上一个空的基础上进行,那么,上一个空若做错,那么这一个空也极易跟着出错。根据上一个空的思考步骤,入射角初始为60度,增大10度后则成了70度,那么此时的反射角也变为70度,那么此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之间的夹角为度。
第三个空并不容易错,因为在平面镜成像中,像距与物距相等,都为6米。
第四个空非常容易出错。小鸟向水面俯冲时,平面镜所成的像大小并不变。毕竟根据“平面镜成像时像的尺寸等于物体的尺寸”,那么既然小鸟这一物体的尺寸不变,那么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的尺寸也不会变。大家在做此题千万不要误解成“鸟儿在水面中看到的自己的倒影如何变化”,这样非常容易导致做错,一定要“站在旁观者的角度观察”,才不容易理解错、做错。
习题2凸透镜成像
对这道题来说,这道题也比较容易出错。
在这道题中,所成的像为实像,但“物距大于像距”,那么此种情形下在光屏上成缩小的像,所对应的应用场合为“照相机”,所以此题选A。只有当“物距小于像距”时,所对应的应用场合才是“投影机”。
B选项“潜望镜”的工作原理为“平面镜成像”,与此题中的“凸透镜成像”无关。C选项的“放大镜”成像为虚像,无法在光屏上显示出来。
总之,大家若想要把这道题做对,不仅要熟练掌握“凸透镜成像”中的每一种情形,还要注意不把每一种情形之间相混淆,才不会出现粗心错误。
习题平面镜成像作图
在这道题中,按要求作出AB在平面镜MN中成的像。
作图时,大家要把图作成下图所示的样子才算完美。大家要注意以下两点——
1、既要标出法线的位置,又要体现出“法线与平面镜之间的垂直关系”;
2、在平面镜中所成像的那条线也要以虚线的形式表示出来,而不是“实线”,毕竟所成的像本质上还属于“虚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