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近视没有眼镜,是怎么看清东西的?看完长知识了
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近视年龄越来越呈现低龄化,近视已经成为当代一个很普遍的问题。那么古代人刻苦读书,就没有近视的么?当然不是的,只是数量少一些而已,因为古时医疗水平远不如现在,就算是近视也很难诊断出来。那么落后的医疗水平不能拯救近视的世界,是什么伴着近视眼的人度过了漫长的岁月呢?
小时候我们刚入学会被幼儿园老师教导,写字看书身子要直,坐姿要正。这样眼睛才不会近视。那么近视是在什么时候发生的呢?一般都是在眼睛劳损过重的时候。白天我们读书,光线充足,对眼睛当然没有什么伤害,但是夜读就很损伤眼睛了。古时候夜读的照明工具大多是蜡烛和油灯。蜡烛成熟形态大约出现在唐朝,可是因为造价高,生产少,只能为少数贵族所用,普通人家只能用灯油来照明,灯油一般是植物油,植物油用来食用和做燃料,自然是消耗品。宋代文人酷爱读书,经常夜以继日,那么平常人家这样的照明都供不起的时候,就出现晚上在月光下看书的情景。当然凿壁偷光的事也是有的,这种情景下,眼睛的视力会大大受损。
白居易、宋代诗人杨万里、黄庭坚、陆游这些我们熟知的诗人,其实都是重症眼疾患者。大家韩愈也曾在《祭十二郎文》中写到自己年龄虽然还不到四十岁,可是已两眼昏花,看不清东西了。
那么古人是怎么保护眼睛视力不受损害呢?古人认为纠正视力的最好办法就是让眼睛得到充分的休息。刘禹锡认为要从源头入手,减少阅读来保护和恢复视力。古代人对恢复视力做了更多的探索。如用枸杞子榨油来做燃料照明;如黑豆和枸杞也是治眼病的首选,《冷庐医话》记载一人患上病目之后专服黑豆,并佐以洗目法,半年而愈,“因服小黑豆勿辍,凡二十余年,迄今目光如旧,灯下可作细字,未始非此方之力。”这是用药补的方法来恢复视力。当然老少皆宜的方法是外洗法,《苏沈良方》卷七“治诸目疾”条,记载了一种外洗眼目法:“上盛热汤满器,铜器尤佳,以手掬熨眼,眼紧闭勿开,亦勿以手揉眼,但掬汤沃,汤冷即已。若有疾,一日可三四为之,无疾一日两次,沃令眼明,此最治赤眼,及睑毗痒。”方法就是打一盆热水,用双手洒在紧闭的眼睛周围,有没有效果很难界定。至少从卫生上讲,是不错的。当然流传于世的还有针灸、服药等方法。
说了这么多,似乎效果都不如一副眼镜来得快,那么,古代真的没有眼镜吗?当然不是,从史料上看明清两代皇帝都有不少戴眼镜的就知道了。眼镜出现之前,勤劳勇敢智慧的中国人民已经发明了读书必备利器:放大镜。国内现已发掘的最早的镜片是东汉王室刘荆的墓中出土的金圈嵌水晶放大镜。
看了这么多,还是要提醒大家要好好保护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