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盐七旬老人成小镇唯一修表匠

北京最好的白癜风医院在那里 https://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09-:20

浙江新闻客户端

记者王雨红通讯员金雪飞马丽燕初秋的晨,凉风扑面而过,吹散暑气。裴祖强推开自家大门,看了看手表,匆匆向河对岸的钟表店走去。在海盐沈荡老街贲湖西路上,有一间简单的小屋,门口悬挂的白色木板上,用红色油漆写着“沈荡钟表店”。这是裴祖强守了58年的钟表店。18岁入行学徒变匠人从少年学徒到白发匠人,裴祖强在这条街上工作了近60年,历经阔气的沈荡钟衡(钟表与衡量具)社到逼仄的小修表店,最终成为沈荡镇上唯一一名“时间守护者”。裴祖强出生于年,那个年代,手表、自行车、收音机被称为生活里的“三大件”,而手表除了能了解时间,更是财富与身份的象征,用裴祖强的话来说,修表师傅在当时是非常“吃香”的。“当时舅舅在海盐开了一家钟表店,很是羡慕。”从小就对手表这一“奢侈品”感兴趣的裴祖强一放学就背着书包跑去舅舅店里,趴在橱窗前看他修理各式各样的手表。儿时的裴祖强家境并不优渥,全家只依靠父亲一个月36元的工资维持生计。年,裴祖强上初二,作为家中老二的他为了减轻父亲负担,毅然放弃学业,决定选择自己喜爱的钟表行业,挣钱补贴家用。在舅舅的推荐下,裴祖强成了沈荡钟衡社的一名学徒。上海牌、五一牌、北京牌……钟衡社的橱窗里各色手表琳琅满目。钟衡社有五间平房,是镇上最气派的大店之一,裴祖强就睡在社里的阁楼上,靠着每月14元的工资,省吃俭用了一年,终于在手腕上戴上了“上海牌”手表。“上海牌”手表“那时候的上海牌要元,戴着特别有面子。”裴祖强说,买到手表的人都很珍惜,手下水时一定要摘下表,塞在贴身的内衣口袋里,生怕溅到一点点水。风光已不再老匠添新活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技术的成熟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国产手表进入了鼎盛期,款式多了,戴表的人越来越多。“那段时间特别忙,白天做不完的活晚上接着做。”虽然修表看上去很轻松,但是真正想要做好并不容易,可谓是“螺蛳壳里做道场”,简单的机械表里有多个零件,复杂些的要多个,孔如发丝一样,需要放大镜才能看清,有时配件不全,还要自己动手加工做零件。“一分一毫都不能差,修坏表是要赔的。”在裴祖强看来,这是个“高风险”行业,手表从一两百到十几万不等,技术不过硬是不敢修手表的。上世纪90年代,裴祖强忽然感觉表里的指针越走越快,时代变迁的步伐让他有些猝不及防,特别是电子产品的兴起,手表开始退出市场,“三大件”的行列里也不再有它。沈荡钟衡社在历经搬迁、拆分、改制后,年,原来的同事都已退休,裴祖强自己也站在了退休的十字路口。“镇上总要有一家钟表店。”裴祖强在原来的老店对面租下一间十余平米的门面,一个人一干又是20多年。为了小店的经营,他学会了修理家用电器,增设房屋中介、修伞、修电筒等业务。修表不赚钱只为守初心近60年来,手表的价格不知翻了多少倍,可裴祖强的修理费却没怎么变。“镇上的人都到裴师傅这修表,还有人特地从县城赶过来,换个电池或小零件也就几块钱,有时候修表带都不收钱。”前来修表的许建敏说道。“当学徒的时候师傅就告诉我们,修表既要技艺高,还要心肠好,老百姓不懂钟表,定价全凭师傅一张嘴,所以收费要讲良心。”一直以来,裴祖强都秉持着维修小物件不收钱、大物件少收钱的原则。今年五月,裴祖强也上榜“浙江好人”。“年轻人要追赶潮流,戴手表成了时尚。”如今,老百姓对品质生活的追求使得手表开始复兴,裴祖强的业务又多了起来。“戴手表的人多了,可是修手表的越来越少,后继无人了。”裴祖强明亮的眼神里闪过一丝遗憾,修表是个耐心活,年轻人大多坐不住,所以没人愿意学。“做到做不动为止。”店门外,挖掘机正把老街最后一处危房推倒,六十年浮沉,裴祖强也在方寸操作台前见证时间的游走,时过境迁,唯一不变的是裴祖强守艺的初心。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630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